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辽阳为东京总管府,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行省直辖7路1府,属州12个,属县10个,另有驿站120处。行省辖辽阳路,省、路治所均在辽阳市老城区。辽阳路领辽阳县、盖州、懿州。
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大起义。1357年,红巾军兵分三路转战辽东各地,攻陷辽阳,杀死懿州总管吕震。1361年起义军失败。
明代在辽东废州县,立军卫制,修边墙,实行军垦,使辽东地区城镇林立,农业发达,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伊始,便对辽东用兵。1370年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明王朝,朱元璋下令设置辽东卫指挥司,任刘益为指挥同知。败走辽阳的元将洪保保不满,密谋刺死刘益,投奔元将纳哈出。同年明廷又建立辽东指挥使司,任马云、叶旺为定辽都卫指挥使,在老鸦山寨(辽阳东)击溃元将高家奴,先后占领辽阳、沈阳等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设立辽东都司,治辽阳,辖有二十五卫二州。辽阳是明朝统治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又是辽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辽阳中心设有六个卫一个州。
明朝立国后,注意经营北方边防。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长达万里的防御线上,设置了9个国防重镇,辽阳是其中之一的辽东镇。同时,还在东北各要塞修建了18座城池,辽阳城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据《辽东志》记载,辽阳城从洪武五年(1372年)至十六年,历时十余载,在旧城址的基础上,几经修筑和扩建而成为砖石结构,周长24里多的方城。
当时辽阳6卫屯田5700多顷,对移民屯田实行10年后收租政策,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商业随之振兴。是明朝在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军事指挥中心。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北方女真族各部落。1621年亲率女真部队,经三天三夜占领了辽阳城,当年迁都辽阳,在辽阳城东太子河东岸修建新城——东京城。1625年迁都沈阳。
清朝夺取全国政权后,因辽东系发祥重地,划归盛京管辖。经过清初多次调整,最后形成“以城为纲,而路及边门属之”的驻防城体制。奉天副统分辖兴京城,辽阳城、牛庄城、开原城、铁岭城、抚顺城等6个驻防城。顺治十年(1653年),设辽阳府,辖辽阳县、海城县,管理汉人户籍和田赋。1657年,裁撤辽阳府,置辽阳县,归属奉天府。康熙三年(1664年),改县,设辽阳州隶奉天府管辖,州治在今辽阳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制作《东三省督抚办事要纲》设辽阳州,隶属奉天府管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战争后,沙俄将东清铁路支路(长春到大连)转让给日本,次年“铁路用地”改为“南满铁路附属地”;将辽阳老城自护城河以西到火车站一带,强行划为商埠地。同年,日本帝国主义在辽阳设立领事馆,经办辽阳、辽中、台安等县的领事事务。

辽阳图册(2)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1914年,民国政府公布《各省所属道区域表》,奉天省设三道:辽沈道、东边道、洮昌道。辽阳州改为辽阳县,属辽沈道管辖。辽阳县辖10区,一区(城内)、二区(大路烟台)、三区(沙浒)、四区(大安平)、五区(后麻屯)、六区(七岭子)、七区(刘二堡)、八区(大骆驼背)、九区(大沙岭)、十区(前烟台)。县境北至十里河与沈阳接壤;东至朝鲜岭90里,与本溪接界;西至蒲河口80里与辽中接壤;南至生铁岭130里与岫岩接壤。
1931年9月19日,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辽阳,从此辽阳沦为日本殖民地。1934年,日伪当局改东北4省为10省,辽阳县隶属奉天省。1937年12月1日,将辽阳县城区与“满铁附属地”合并成立辽阳市。设市公署,护城河以西至站前一带的商埠地,划归市公署管辖。辽阳设5个区:瑞穗区、协和区、武圣区、日照区、太河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进驻辽阳,建立辽阳卫戍区司令部。同年12月8日,辽宁省政府第一号通令: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辽阳市(专署与辽阳市政府合署办公,不另设机关),辖鞍山市、辽阳市、辽阳县、台安县、辽中县、盘山县。
1946年3月至1948年2月,国民党政府占据辽阳。1946年10月1日,裁辽阳市并入辽阳县,治辽阳老城,隶属辽宁省。1947年城区设文圣镇、武圣镇。农村设10个区:大路烟台区,沙浒区、安平区、亮甲区、七岭子区、刘二堡区、唐马寨区、大沙岭区、峨嵋区、小烟台区。区镇下实行保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