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腹部脂肪分布的变化,T1加权冠状颈膝磁共振图像显示内脏脂肪[7](红色)和腹部皮下脂肪(蓝色)的情况。
(A)男性,67岁,体重接近正常,体重指数25 kg/m²,内脏脂肪2.58L/m²。
(B)男性,53岁,肥胖,体重指数30 kg/m²,内脏脂肪0.88 L/m²。
可见虽然(A)男子体重接近正常,皮下脂肪较少,但内脏脂肪明显比(B)男子多。因此,单纯凭借BMI进行是否肥胖的判断病不准确。
一项日本的研究纳入近1000名受试者,收集2015-2018年进行健康体检受试者的数据,应用MRI评估VAT,研究表明,高VAT者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调整BMI之后,高VAT可作为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8]。
目前认为与内脏脂肪组织和异位脂肪过多密切相关的代谢异常与疾病包括: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受损、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脑疾病、肿瘤、骨量减少等。这些结果可能与内脏脂肪组织和异位脂肪过度堆积有关,而与BMI估计的总脂肪无关。

图3与内脏脂肪组织过多相关的健康和代谢异常[7]
4、我国人群内脏脂肪和年龄、性别的关系
近期一项研究调查了中国大规模人群中应用CT评估的腹型肥胖[9],纳入近6万名受试者,应用低剂量肺部CT的影像,用软件测量计算第2腰椎中心部位的腹部内脏脂肪组织(VAT)和皮下脂肪组织(SAT)面积。计算内脏与总脂肪面积(TAT)的比值(VAT/TAT比值),并以百分比表示。人体测量指标包括BMI和腰围。
结果发现,我国男性BMI、腰围、VAT面积、SAT面积和VAT/TAT比值分别为25.0±3.0 kg/m2、90±8 cm、194±77 cm2、85±41 cm2和69.5±9.1%,女性分别为23.3±3.1 kg/m2、79±8 cm、120±57 cm2、123±53 cm2和48.9±9.7%。随着年龄的增长,VAT、VAT/TAT比值增加(均P<0.001)。校正体重指数和腰围后,老年人的VAT和VAT/TAT比值均高于年轻人(均P<0.001)。与31-44岁的受试者相比,75岁及以上参与者中,男性VAT高45cm2(95%CI:41cm2,50cm2),女性VAT高43cm2(95%CI:37cm2,49cm2)。
此外,VAT在不同年龄组之间随着BMI或腰围的增加而增加。在各年龄组中,VAT和SAT与BMI和腰围呈正相关。但研究认为,在中国人群中,VAT不能依据BMI进行预测,仍需进行相应检查以明确。

图4各年龄段受试者TAT、VAT、SAT、VAT/TAT比值、体重、BMI及腰围的变化。其中红线代表男性,蓝线代表女性。可见随着年龄增加,VAT增加,但BMI却并没有一直增加。

图5不同年龄段VAT、SAT、VAT/TAT与BMI及腰围的关系,其中实线代表男性,虚线代表女性。
肥胖的发病率已经攀升至一个警钟长鸣的时刻,进行肥胖的筛查和治疗刻不容缓。在关注体重和皮下脂肪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内脏脂肪、异位脂肪的增多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相关。因此,除了BMI,腰围等提示腹型肥胖的指标也需要引起重视。内脏脂肪的分布在性别、年龄、各BMI之中的分布不均,单纯凭借BMI并不能得出内脏脂肪指标,仅仅关注BMI会忽视腹型肥胖的发生,无法识别出这些代谢风险增高的群体。在临床中,进行内脏脂肪测量的仪器包括CT、MRI、DEXA、超声和DUALSCAN等,受试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和评估。
要知道,健康不仅是皮下脂肪达标,内脏脂肪也要达标哦。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据.,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2.中华医学会等, 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 19(2): p. 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