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所谓人常说的“吃中脉,便鱼仙,闫楼出个大富汉”的传说。
自从当地人将雄狮的嘴吧敲掉以后,中脉、鱼仙、闫楼三地之间的贫富差距就慢慢的消失了,也没有什么富汉之说了。
(闫群、屈建军口述 王治恩整理)
作者简介
王治恩,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文化促进会会员,河南省诗词楹联协会会员,河南省宗教协会理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虢州砚”传承人。曾参加三门峡党史办“予鄂陕第四分区史略”及灵宝县民间故事集和 “红色追忆”“朱阳镇镇志”、“朱阳镇非遗项目申报”等编写工作。现为朱阳镇文化旅游办主任,革命老区办主任。
巧 济 穷 人
文/王治恩
红军到了犁牛河村,扣押了“三兴宫”的掌柜周立同、张金海、郭甲盈,召开了大会,把店里的财物分给农民,可是谁也不敢要这些东西。
红军把店掌柜带走后,发现村周围的河里、地里有很多的银元,男女老少都抢着拾回家去。人们奇怪地说:“怎么地里河里也能有银元呢?”
以后,大家明白了,这原来是红军巧济穷人的办法。
巧送红军战士
红军部队已向陕西灵益口开去。
我刚从寺峪回来,就看见几个地痞流氓在村里打人,我和乡医王景云见被打的是个十七、八岁的娃娃,衣服破烂,看样子像红军掉队的小战士。当时,这几个家伙逼着向这个娃娃要银元和红布。我俩见他们还要动手,王景云就喊道:“他小小年纪,你们为什么要欺侮他?”他把这个娃娃拉上就走,领到自己家里后,这个娃娃确实是个红军掉队的小战士。王景云就把他收留在自己家里养伤。
一个多星期,这位战士的伤好了,王景云就吩咐自己的家里给他做了身夹衣服,用农村土布做表,然后提筐背镢,打扮成挖药人,趁天黑巧妙地把他送到陕西红军大部队里去了,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中原解放军小故事
全家人掩护中原解放军
一九四七年九月的一天晚上,中原解放军的一位团长背着一个受伤的小战士,要求住在我家养伤。
这位小战士名叫古成茂,因在战斗中负了伤,脚腿肿胀,疼痛难忍,我们婆媳俩和丈夫屈满山非常怜悯这位小战士,觉得他为我们穷人翻身打仗,帮他养伤是理所当然的事,就冒着杀头的危险把他留了下来。我们给这位小战士做了鞋、袜、裤子和被子,让他睡在我家的热坑上,经常用砂礓熬水和小孩尿洗擦肿伤,从不怕脏怕累。如果遇到特别的情况,我们就把伤员藏到楼上,背到山洞里,巧妙地瞒过了敌人。
有一次,保安团突然来村里搜查,看谁家有中原解放军伤病员,古成茂同志来不及躲藏,我婆媳就用我的花被子将伤员埋在坑上,紧紧守在炕边,说是自己的独生子有病在发汗,这样骗走了敌人。
还有一次敌人来搜查伤员,我们将古成茂藏在院子里玉米杆笼里,因他在里边伤口剧痛而引起玉米杆的抖动,险些被敌人发现,多亏丈夫屈满山以给牲口铡草为名,又给玉米杆上加了几捆草,才没有漏出破绽。
古成茂在我家养伤三个多月,这年的腊月,由我丈夫屈满山护送他重新回到了中原解放军部队。临走时,大雪纷纷,天气寒冷,我婆媳俩给他披上包袱,戴上草帽,双方挥泪而别。(犁牛河村尚润青口述)
舍命保军服厂
一九四六年八月,中原解放军来到我们这里,十一月的时候,天气渐渐冷了,大家衣单身寒需要换季。在陕西洛南县的石家坡打罢仗后,有几个裁缝为了支援中原解放军,带了五台缝纫机来到我们犁牛河,于是中原解放军便办起了一个缝纫厂,给战士们做起衣服来了。当时缝制的衣服全是灰色的,有的布是从地主的商店里搞来的,有的布是各村群众支援的,军服厂就设在犁牛河区政府里。
中原解放军撤走时,把这五台缝纫机让邢保全藏在家里。国民党保安团来了后,逼着邢保全要缝纫机,邢保全不肯交出缝纫机,敌人就在他的腋窝下放了两块木炭,烧得他腋下流油。但他始终守口如瓶,没有交出缝纫机。最一敌人把邢保全的房子点着了,缝纫机也就和房子一齐烧毁了。(犁牛河村赵春生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