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控股,再现丑闻!
最近新城控股的操作简直让人看不懂。
一个离职副总监起诉公司索要跟投分红,公司反手就索赔567万工作失职;法务团队因推掉连带责任被公开表扬;子公司法人代表频繁变更,两位高管名下挂着数百家公司……这一连串操作,像极了资金链紧绷下的“走钢丝”表演。
天眼查数据显示,新城控股战略规划中心原副总经理杨可,自2020年起担任165家子公司法人,其中2023年新增62家,密集分布在三四线城市项目公司。
更夸张的是1986年出生的壮丹,2023年一口气新增179家法人职务,时间点恰好与公司资金压力加剧的时间吻合。按照《公司法》规定,法人代表需对公司债务承担法律责任,如此“批量生产”法人背后,是供应商追债无门的现实困境。
以天津某建材供应商为例,其起诉新城控股子公司追讨300万货款,立案后发现对方法定代表人为杨可。
类似情况在江苏、河南等地频繁上演,供应商们拿着胜诉判决书却难以执行,因为新城控股早已通过法人隔离风险。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新城控股及子公司涉及诉讼超500起,标的总额超20亿元,其中多数为工程欠款纠纷。
财务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3年三季报显示,新城控股负债总额超4600亿元,净负债率65.3%,较年初上升7.2个百分点,远超行业平均50%的警戒线。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47.6亿元,同比暴跌162%,账上货币资金仅剩316亿元,而短期有息负债高达687亿元。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腾挪游戏,在行业寒冬中显得尤为危险。
更让人心寒的是员工的遭遇。某离职员工透露,2023年新城控股总部强制推行末位淘汰,各部门裁员比例高达20%,且存在拖欠绩效奖金的情况。
上海某区域公司甚至出现员工集体讨薪事件,劳动仲裁案件数量同比增长超50%。当公司把员工和供应商都当成“风险防火墙”,商业伦理何在?
表面上看,新城控股正在试图自救。2024年1月计划发行3亿美元债,利率高达8.5%,是同期行业平均利率的两倍。这笔资金将用于偿还旧债,但市场更关心的是,在销售持续下滑(2023年合同销售额同比降36%)、土储质量不佳的情况下,新城控股能否真正走出困境?
作为普通打工人,看着曾经以为的“行业标杆”如今这般境地,实在五味杂陈。当公司把法律变成算计的工具,把员工和合作伙伴变成“背锅侠”,这样的企业还能走多远?或许正如某供应商所说:“现在不是欠不欠钱的问题,而是这家公司还有没有诚信的问题。”
希望新城控股能早日正视问题,给市场一个负责任的交代。毕竟,失去信任的企业,就像失去地基的大楼,终有崩塌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