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这么错下去,中产被吃干抹净是迟早的事
戳上方蓝字关注我哦
有读者在星球问了我一个问题:
球友的意思是,明明全社会都知道投资已经救不了经济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增加人们的收入,但为什么政策上还是执迷不悟,一直不改?
其实很大一个原因,是在税。
因为拉动内需与当下税收制度,实际是矛盾的。
很多人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现在都生产过剩了,还是要坚持投入生产,难道地方政府不清楚,这些资源投出去,如果形成不了可供消费的资产,都成了烂尾楼,那不就是浪费吗?
事实是,知道,但没办法。
因为从税收角度来说,我们国家主要收的是标准的间接税,而间接税的特点,就是和消费没什么关系,所以它只能从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
而正是这种从生产和流通环节征税的政策导向,会使得地方政府在做决策的时候,更倾向于投资生产,而非推动消费。
简单解释一下,比如说我国目前第一大税种是增值税,而增值税就是针对生产端的货物销售增值额的征税。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在生产和流动环节就把税给收了,那么政府在作决策的时候,会怎么选择呢?
不用想,他一定会促进生产为主,因为只有这个环节,才能给它带去实质的收入。
烂尾楼等模式看上去很可怕,但实际在建设的时候 烂尾楼的税收已经被收走了。
而在这个模式下,你就会很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会一直生产过剩了。
原因很简单。
因为生产过剩,是最符合税收逻辑的,你看上去的生产过剩,实际是税收过剩。
你带这个税收逻辑,再去理解房地产,其实就容易理解了。
为什么经济这么不景气,你去看地方上的项目,各种基建活动还是上个不停,建房子的步伐从来就没停过,为什么开发商明明房子都卖不出去了,政府还是要坚持卖地。
原因就在于税收。
因为税收逻辑停留在生产环节的时候,产能过剩就是一种最优解。
当然,这种逻辑不一定是有问题的。
因为在我国过去那种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把资源投入到生产端,形成基础设施、电力能源、科技研发等等,最起码是形成了资产的。
但这种模式天然就会存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你习惯在生产端征税的时候,你是很难转换到拉动内需的。
因为内需,和税收逻辑是反过来的。
举个例子,这几年各种消费券发个不停,但民众对此的感触,可能并没那么深。
原因也很简单,你看上去这些消费券都在发,但再仔细一查发的地方,全是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像什么三四线县城,很少,或者没有。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道理不难理解,因为对地方来说,发消费券是一件完全吃力不讨好的事。
我在之前说过了,我们的税收环节是在生产端收的,那么对地方来说,你消费的东西必然不是我这边生产的,我这边消耗财政给你发消费券,你消费了我又收不来钱,这不是白花了?
而对于北上广深或者省会来说,他们大多是大公司的总部,有税收,而且他们大多承接着本省的生产环节,能够收税,所以这些城市,相对愿意发消费券。
理解了税收的差异,你再去看这两个地方的政策差异,是不是就很明显了?
所以你再去看地方的操作,对什么会热衷一点?
对提振消费?
不,提振消费对当地经济可能有帮助,但对当地税收来说,没半点好处。
对地方来说,他们最好操作方向的就是基建投资,搞房地产投资,因为搞不搞得成是一回事,但至少税收是有了。
这就是内需为什么拉不起来。
最后,我们再聊一下税收在生产环节的问题。
那就是被大家诟病很多的质量问题。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产品老出质量问题,但地方对此不是很重视。
原因很简单,因为税收不在消费环节,而在生产环节。
生产环节交过税了,消费环节,税收是不关心的,那既然无关,为什么要对消费环节负责呢?
房地产如果是在消费环境收税,那么一定不可能存在烂尾楼,但恰恰是在生产环节收税,所以才会产生一系列烂尾楼。
税收过了,谁还关心烂尾楼?
看懂了这些,你就知道为什么拉动内需这么困难了。
因为你看上去要求的是拉动内需,但实际上根本不是拉动内需,而是要对现有税收体制动刀。
后者,是很难的。
全文完。既然已经看到这里,请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我们另开设有知识星球,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先点击以下知识星球的介绍链接看一下:
知识星球介绍
往期阅读:
为什么华尔街的消息总比国内快?
你相信撑到明年,经济就会变好吗?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话都不会多说
这个是加入星球的二维码:
微信渠道,便宜50 搜索sweet99430 即可
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共同探寻投资和财务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