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数据透视:大部分盐进了浙江,大部分盐出了江西
进口高度集中,出口结构分层。2025年一季度我国食用盐进出口数据公布:进口超3.5万吨,出口达17万吨,澳盐涌入、越南成大单,港台等市场稳定扩张。哪些省份在悄然改写格局?一文读懂。
2025年开年以来,随着全球食盐市场回归常态化流通,我国食用盐进出口形势整体平稳。进口渠道集中,出口主体多元,部分区域出口结构开始显现出分层与专业化的趋势。
以下为基于官方海关数据的最新分析整理。
根据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食用盐累计进口35,197.15吨,出口总量则达到172,377.02吨。整体维持在合理区间,未出现异常波动。
在进口方面,浙江省仍是核心承载省份,单季度进口达31,809吨,占全国总量的九成以上,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据了解,这批产品后续将在本地进行分装加工,并通过渠道网络输送至全国市场。
紧随其后的是黑龙江省,进口量为3,074吨,主要来自俄罗斯,主要流向终端市场。其他地区如山东(113吨)、内蒙古(85吨)与上海(约47吨),进口规模相对有限。
相比之下,出口分布则呈现出更为多极化的格局。江西省在本季度以66,475吨的出口量稳居全国首位,其次依次为山东省(44,376吨)、上海市(32,194吨)、江苏省(17,103吨)与浙江省(4,139吨)。
江西省出口市场覆盖面较广,越南市场占比最大,达34,704吨。此外,还包括菲律宾(1,741吨)、韩国(4,049吨)、台湾地区(2,593吨)、等市场,出口结构兼具批量与多样,体现出良好的综合外销能力。
山东省则继续稳固其在日韩市场的主供地位,其中对韩国出口40,541吨,对日本与中国香港分别出口714吨与1,628吨。整体结构较为集中,但供应稳定,订单持续性强。
上海市作为口岸平台型城市,虽然不具备盐品生产能力,但依托外贸中转优势,对菲律宾出口达31,411吨,体现出通关与流通效率的集成价值。
江苏省的出口市场覆盖更为广泛,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韩国、台湾、新加坡、越南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也是出口市场中产品谱系最完整的省份之一。
浙江省的出口虽不算突出,但结构颇具特色。其出口基里巴斯2,530吨,洪都拉斯1,501吨(出口金额913,746元),美国41吨,多为中高附加值市场,单价较高。
例
从价格结构来看,出口至韩国、菲律宾等大宗市场的单吨均价集中在450元左右;而部分定向出口如洪都拉斯,其均价超过600元,体现出一定的结构性差价。
以下为本期出口中较具代表性的样本数据,单位分别为吨与元/吨。
出口地 | 省份 | 出口数量 | 出口均价 |
韩国 | 山东省 | 40541 | 455 |
菲律宾 | 上海市 | 31411 | 447 |
台湾地区 | 江西省 | 2593 | 452 |
洪都拉斯 | 浙江省 | 1501 | 609 |
从整体格局来看,本季度我国食用盐进出口体现出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进口极度集中,浙江与黑龙江两地合计占比超过98%,形成“南入大宗,北接终端”的格局,供应模式清晰且成熟;
二是出口多点支撑,江西作为出量主力,山东主攻日韩,江苏市场分布广、产品谱系齐,浙江则定位高附加值订单,上海则承担通关与转口任务,各省在出口分工上逐步成型;
三是市场结构分层显著,基础市场走量,定制市场提价,说明我国出口盐品已经逐渐摆脱单一卖量思维,逐步向差异化与品牌化方向迈进。
结合行业趋势可见,未来在保障基础供应的前提下,如何提升我国食用盐在国际市场的产品影响力、构建具备溢价能力的出口品牌,或将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方向。
作者 | 内容团队
编辑 | 王洁 执行主编 | 刘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