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携首款定制产品上播,2小时售出17万单,又创直播神话!
五月的秦岭深处,
云雾缭绕,
董宇辉在此闭关数日后归来,
携着一句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更带着与辉同行首款定制粽子,
开启了一场文化与商业的双向奔赴,
创下了两个小时17万单的销售神话。
董宇辉为什么会选择产品定制模式,
而非自营产品模式?
01 直播带货的困局
流量狂欢后的信任危机
过去几年,
直播带货的江湖充斥着两种模式:
一是“流量为王”的明星效应,
靠头部主播的个人魅力拉动销量;
二是“低价内卷”的价格战,
用全网最低价吸引冲动消费。
但这些模式的弊端早已显现:
虚假宣传、品控翻车、水军刷单……
从辛巴的“糖水燕窝”
到小杨哥的“槽头肉梅菜扣肉”,
信任危机一次次撕裂消费者的耐心。
更致命的是,
过度依赖“超头主播”的平台生态,
让行业陷入“流量绑架”的怪圈。
一旦主播翻车或出走,
平台和品牌便瞬间失血。
某选与董宇辉的“分手”风波,
正是这一矛盾的缩影。
02 董宇辉的选择
定制化不是“产品”,而是“信任契约”
在行业集体焦虑时,
董宇辉的定制化尝试,
像一场“文艺复兴”,
回归商业的本质,
用产品本身说话。
打破“流量依赖”,构建品牌护城河。
与辉同行独立后,
虽靠董宇辉的IP稳住了基本盘,
但粉丝的忠诚度
与供应链的脆弱性始终是隐忧。
此前,
直播间因第三方产品翻车多次陷入争议。
定制化产品的推出,
意味着与辉同行开始掌握品控主动权,
将“董宇辉”的信任背书
从个人延伸至公司的优秀品控。
从“卖货”到“造物”,重构用户价值。
传统直播带货的逻辑是“快速变现”,
而定制化则指向“长期主义”。
一颗粽子的背后,
是董宇辉团队对食材溯源、
工艺打磨的深度参与。
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叙事,
恰好契合其“文化带货”的IP内核,
用户购买的不仅是商品,
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同。
破解“去头部化”难题,探索可持续模式。
董宇辉曾坦言“抗拒卖货”,
但作为企业掌舵者,
他必须找到一条不依赖个人光环的路径。
定制化产品
可通过标准化流程和差异化定位,
降低对主播的依赖,
同时为团队孵化新IP提供内容素材。
03 定制化的未来
一场“反算法”的商业实验
董宇辉的定制化尝试,
本质是一场“反算法”的冒险。
在算法主导的流量世界里,
他选择用“慢”对抗“快” ,
用“重”对抗“轻”,
自建品控团队、深入供应链、
打造文化符号。
这种模式的风险显而易见:
成本高、周期长、市场反馈不确定。
但它的潜力同样巨大:
一是情感溢价,
定制产品承载着用户与主播的情感联结,
粉丝愿意为“独家记忆”付费;
二是文化破圈,
一颗粽子可以链接端午文化、地域风物,
甚至成为文旅产品的入口;
三是供应链话语权,
从选品到生产,
定制化是掌握供应链的第一步,
未来或可延伸至自营产品。
04 经营模式创新
这是“只做品类、不做品牌”理念的实践
不同于以往“搬运”他者产品的模式,
这款粽子是董宇辉团队
首次尝试“量身定制”。
南北粽子的风味差异被精心拆解,
南方粽如“玲珑小舟”,
咸香裹挟着腊肉与蛋黄;
北方粽则以“斜四角”包裹黏米与红枣,
甜糯中藏着黄土高坡的粗犷。
这不仅是一次味觉的调和,
更是一场地域文化的对话,
粽叶包裹的,
是千年饮食智慧,
亦是商业创新的野心。
没有品牌Logo的狂欢,
没有价格内卷的厮杀,
只有一颗“只做品类、不做品牌”的初心。
这一案例不仅是对其创新理念的实践,
更折射出直播电商
从流量争夺转向价值深挖的行业变局。
05 生态共建
打破垄断链条,让利中小厂商
“不做品牌”的核心是拒绝独占利益。
董宇辉的定制粽子开放配方给中小厂商,
正如胖东来将95%利润分给员工。
这种“微利共享”模式在多个案例中复现:
与岐山天缘醋粉合作时,
他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消费结合,
带动地方中小食品厂订单激增;
在嘉兴雨中直播中,
28项非遗项目的沉浸式展示
直接拉动当地文旅搜索量480%,
60%订单来自年轻用户,
打破传统文化消费壁垒。
供应链端的“文化质检”更显格局:
选品会上,
董宇辉必问“这袋小米
能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第几章?
这种对文化关联性的苛刻要求,
倒逼生产端提升产品内涵,
而非依赖品牌溢价。
正如嘉兴文旅负责人所言:
“线上下单、线下体验”的新模式,
本质是用流量反哺产业链,
构建可持续的共生系统。
06 用户价值重构
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
传统品牌营销强调功能差异化,
而董宇辉的“品类思维”
瞄准更深层的用户需求:
用文化认同唤醒消费动机。
在华为专场直播中,
他避开技术参数,
以“鸿蒙系统,
开辟鸿蒙奔赴山海”的诗意解读,
将科技产品升华为文化符号;
在深圳科技专场,
大疆无人机3分钟售罄的背后,
是“预见未来”的科技想象
与城市精神的绑定。
这种策略的本质是
将消费行为转化为文化参与。
用户购买的不仅是粽子或无人机,
更是对农耕文明的致敬、
对创新精神的认同。
正如网友评价:
“我们追捧的不是主播,
而是被唤醒的文化DNA。”
07 重塑行业的未来
直播电商的下一个十年是“去品牌化”时代
董宇辉的实践揭示了一个趋势:
直播电商正从“造神运动”
转向“产业筑基”。
品类即品牌:
当用户为文化附加值买单时,
品类本身成为信任背书。
胖东来用29年证明,
极致的产品与服务无需品牌溢价;
董宇辉则用粽子、醋粉、无人机验证,
文化赋能足以让品类自成IP。
平台即生态:
与辉同行直播间逐渐演变为“产业孵化器”,
通过开放供应链、扶持中小厂商,
推动传统行业升级。
例如,嘉兴直播带动油纸伞制作、
古籍修复等非遗工坊订单激增,
形成“文化传播—消费转化—产业振兴”
的闭环。
主播即媒介:
董宇辉的角色从“销售员”
转变为“文化翻译官”。
他在暴雨中坚持讲解南宋城墙构造,
让15万观众同时在线见证
“文物与现代媒介的奇妙共振”
这种场景化传播,
正在重新定义直播的价值边界。
商业的终极答案,
藏在“无需冠名的真心”里。
董宇辉曾坦言:
“我抗拒成为卖货机器,
只想让消费回归快乐本质。”
这种朴素的情怀,
与胖东来“让顾客明明白白消费”
的理念不谋而合。
当行业沉迷于造品牌、争流量时,
他们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
用文化重塑品类,
用微利滋养生态,
用真诚唤醒信任。
董宇辉的“只做品类、不做品牌”,
本质上是一场反垄断式的商业启蒙。
他拒绝用品牌霸权收割市场,
而是以文化为锚、以共享为帆,
让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能分享红利。
当行业沉迷于流量争夺时,
这种理念或许才是穿越周期的答案:
最高级的商业,
不是独占海域,而是搅动一池春水;
不是打造帝国,而是培育生态。
这场实验能否成功尚未可知,
但它至少证明了一件事:
直播带货的终极战场,
不在算法的流量池里,
而在用户的心智土壤中。
与其追逐风口,
不如耕种自己的土地。
与辉同行,
或许正在书写一个新的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