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三年(715),又任凉州道镇军大总管、朔方行军大总管,在任时解除了东突厥对北方边境的威胁,不久致仕。720年卒,时年73岁。赠太常卿,谥号“昭定”。薛讷多胆略,史载其“沉勇寡言,临大敌而益壮”。有三子。
一子薛畅,曾因薛讷功授朝散大夫,官终左羽林将军,有资料记为左羽林大将军。一子薛徽,《新唐书》记为左金吾将军,但据《全唐文》等资料,唐玄宗时曾任左监门卫中郎将;开元中,在并州设立天兵军节度使,擢任节度副使;据《广清凉传》, 又曾为代州都督。另一子薛直,历任绥州刺史、胜州都督。
薛徽一子薛揖,唐德宗贞元年间为相州刺史;另一子薛抃,任歙州刺史。
薛直一子薛坚,任邢州刺史;另一子薛幹,为洛州刺史。
2 .次子薛慎惑世系
薛慎惑,官任司礼主簿,职虽不显,但颇有才名,有诗作传世。子薛光,官任绵州刺史,赠礼部尚书。薛光生二子,一子薛洽,任洛州刺史、卫尉卿,授银青光禄大夫。一子薛雄,任卫州刺史,安史之乱后,被割据河北的藩镇军阀田嗣昌刺杀。薛洽女嫁于坊州中部县令柳耸,有墓志。
3.第六子薛楚玉世系
薛楚玉(约669-734),字瑶,《新唐书》记为左羽林将军,封汾阴县伯。但据其子薛嵩神道碑及其他资料,薛楚玉曾任云麾将军、左威卫大将军,开元十八年 (730)曾出任范阳、平卢军节度使,732年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摄节度使,兼御史中丞,封左、右羽林大将军,赐爵汾阴县男。在职期间,契丹可突干率兵袭扰幽州,薛楚玉派兵应战,兵败被免。死后,赠凉州都督;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再赠太子太傅。薛楚玉生五子,知名者有薛岌,曾参与安史之乱,后归降,任右金吾大将军;薛鳄,安史之乱中曾任叛军常山太守,并代理恒州刺史,战乱结束,又为相卫节度使、 太子少师;而尤以薛嵩最为知名。
薛嵩(约717—772),字嵩,唐代中期名将。史传记载其“有膂力、善骑射”,“落拓不事家产”。早年随父投军,立有战功,并曾宿卫皇宫。“安史之乱”中一度参加叛军,为安禄山麾下骁将。代宗宝应元年(762) 11月,在唐朝和回纥联军强大的 攻势下,战局出现了有利于唐军的变化,时任史朝义邺郡节度使的薛嵩见大势已去,遂以所领的相、卫、洺、邢四州及“所部精甲三万,成县冊”归降朝廷。此举一举改变了官军与叛军对阵的形势,薛嵩也因此被任为相州刺史,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相、卫、洺、邢等州节度观察使,封高平郡王。薛嵩归顺后,奉职勤勉,在任时 “训农、养卒、平税”,颇有成效,并在牵制河北藩镇、稳定政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迁检校尚书右仆射,转封平阳郡王,大历七年(772)冬病故。薛嵩死后,朝廷为了稳定河北局势,于775年相继任命了他的一批同族子弟到河北任职,除上述之薛坚、薛雄等外,尚有薛择。薛择家世不详,任职为相州刺史。
薛嵩子十人,《新唐书》记为十一人。知名者如次:次子薛云石,任监门将军;第三子薛昌朝,唐宪宗时任德州刺史、保信军节度使,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叛乱,攻占德州,薛昌朝一度被囚,后放归,唐穆宗长庆年间被任命为绛王傅(75);第四子薛贻谋, 进士及第,贞元年间曾任昭义节度使掌书记,后任兵部侍郎;第五子薛昌族,历任陈州、宁州刺史绛王府长史(76);档第六子薛昌期,《新唐书》记作仪州刺史兼侍御史,而据《全唐文》,任职为右武卫将军,因事贬丹王府长史(77);第七子薛昌宗,为庐州长史;第十子薛皋,任贝州长史。而其中尤以长子薛平位高名显。
薛平(约760—836),字坦途。12岁时,就担任了磁州刺史。薛嵩死后,其部属企图拥立薛平作乱,薛平力拒不就,潜归回朝,历任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右卫将军,又出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以善于理政知名。升任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滑州刺史、郑滑节度观察使。在滑州刺史任上,兴修水利,消除了滑州的水患。元和七年(812),唐宪宗发动征讨淮西吴元济的战争,薛平以左龙武大将军等职务参与其事,建立战功。在滑州六年后,入朝为左金吾大将军。不久,复任郑滑节度观察使, 又任平卢军节度、观察等使,并兼管新罗、渤海两蕃事务。长庆元年(821),因平定棣州叛乱,升任右仆射,进封魏国公。薛平任平卢节度使六年,施政清明,被誉为当时节度使第一。宝历元年(825 ),归朝任检校左仆射兼户部尚书,又任检校司空兼河中绛隰节度观察使等职。镇守河中六年,加封为太子太保,徙韩国公。以司徒致仕,死后赠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