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平子数人,《新唐书》记为八人,但据《薛氏族谱》等资料,当不止此数。其中第五子薛宜僚,会昌中任左庶子,擅文学,现存诗2首。第六子薛从(约806一872),以父荫入仕,累任
汾州、濮州刺史,在职时兴水利、备赈荒,施政有方,升将作监,官终左领军卫上将军,封河东县子。卒于咸通十三年(872),赠工部尚书。第9子薛庸(812—879),曾任右龙武将军,封河东男。
薛云石一子薛文绍,任蜀州司马。一子薛敖,为乡贡明法。《新唐书.宰相世系》还记载,薛嵩五世孙,有夏州都督薛岑,疑与西祖薛瑚房中薛逸五世孙薛岑混同,故不取。
综上所述,南祖一脉自薛仁贵在初唐崭露头角至薛庸879年亡故,其家族的传承发展几乎与唐王朝初相始终。
(二)薛士通世系(薛士通、薛颖、薛䪱、薛文休、薛登、薛安期、薛冠先、薛齐坚、薛悦、薛丹、薛向等)
薛世通世系,本于薛安都之孙薛伯孙。伯孙传薛邦,薛邦传薛翱,前文有传。薛翱生薛士通。
薛世通是活动于附唐两朝的一名军事将领,隋炀帝大业年间曾任职鹰扬郎将。618年,炀帝权臣宇文化及制造江都之乱,弑杀隋炀帝。薛士通与乡人占据常州自立,并于次年投靠唐朝,拜东武州刺史。辅公祏部将西门君仪等进犯常州,薛士通率兵拒战,取得大捷。辅公祏起义平定,累功授上大将军、判苏州总管,封临汾侯、上柱国。又历任海州、泉州刺史,贞观初,卒于泉州刺史任上。赠使持节,都督越、婺、卫、 温、台、福、泉、建八州诸军事,越州刺史。薛士通娶河东张氏,生薛颖、薛䪱、薛文休、 薛登等数子,有那略者为薛颖、薛文休、薛登3人。
薛颖(629—695),薛士通子。历任齐州祝阿县令、和州乌江县令,后征为左补阙,历任祠部员外郎、观正殿待制等职,授朝散大夫。695年,其母武城夫人张氏亡故,薛颖为作墓志铭,叙事翔实,为感真挚,但仅完成序言部分,自己也不幸病亡。薛颖担任祠部员外郎之事,亦可参见《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薛文休(648一714),字仲良,薛士通第五子。历任杭州参军、亳州司兵、宋州司户、扬州隶事参军、洛州司士参军、密县令、润州司马、濮州长史等职,授正谏大夫,封爵稷山县男,官终集州刺史。薛登(650—719),薛士通第六子,木名谦光,为避太子讳,晚年敕赐,改名薛登。初任阆中主簿,武后天授年间任左补阙,累迁给事中,不畏权势,直言敢谏。长安四年(704)任常州刺史,防范朱大目叛乱有功,转刑部侍郎,尚书左丞,睿宗景云年间擢拜御史大夫。因得罪太平公主,贬为岐州刺史。后迁任太子宾客,转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昭文馆学士,封河东郡开国公。开元初,任东都留守,又转太子宾客。晚年因其子坐法,放归田里。开元七年(719)卒,赠晋州刺史。薛登是唐代知名文学家之一,撰《四时记》二十卷。现《全唐传》存诗一首,《全唐文》收其文二篇。
薛文休三子,长子薛安期,任京兆府布政府左果毅都尉,次子薛冠先、三子薛齐 坚职事不明。
薛登已知有两子 。一子薛悦,曾任职千牛卫,因受到弹劾,导致薛登被免官;另一子薛丹(703—754),字化成,历任同州兵曹参军、太子典膳丞、左司御率府长史,官终华阴郡司兵参军,授任城县开国男。天宝十三年(754)亡故后,侄子薛向为其撰墓志铭。
薛士通及其子薛登,《旧唐书》均作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薛士通还被认为是鲜卑族人。但据近年岀土的《薛士通妻张氏慕志》、《薛文休墓志》、《薛丹墓志》等墓志资料,可证史传资料之讹误。薛文休塞忐叫确称自己为“河东汾阴人”, 薛安都为其六代祖。但薛丹墓志则自称为“河东闻喜人”,何以出现这种偏差?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外乎两种。一,这一支的后人曾迁居于闻喜;其二,这一支裔长期生活于南方,或竟如《旧唐书》所载,生活于常州义兴,河东地区只是其祖籍地,因历时久远,后人出现了误记。但以上三通墓志的出现,薛士通及其后人作为万荣薛氏南祖一脉的身份确认无疑。同时,由薛世通妻张氏墓志中的一段话:“大门及大门殷太夫人并薨,在隋代,夫人不及门箕箒之礼。然于大忌祠祀,恒矜严若存, 虽古人之事生,不是过也。”我们还可以确认,薛士通世系与薛氏南祖的另一支系仍保持者联系,但这一支系的具体情况如何,有没行可能就是同样活跃在唐代的薛仁贵世系,已不可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