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克构,擅文学,有识鉴,曾反对族弟薛绍迎娶太平公主。《新唐书.艺文志》记其有作品《子林》30卷,现存诗作一首。曾任户部员外郎,唐高宗永隆初(约680)任户部郎中,武后天授年间(690—692)迁任麟台监(即秘书监)。在户部任职时, 曾参与镇压李敬业反对武则天的叛乱㉞。弟薛克勤,官至司农少卿、宗正卿,遭酷吏来俊臣陷害,“伏诛”。薛克构也受到牵连,发配岭南而死。
薛克构子薛微元,事略不详;薛克勤后世正史也未见记载。但据《大唐故薛府君(薛坦)墓志铭》及赵振华先生《唐薛兼训残志考索》,可略知薛克勤后代传世情况。
薛克勤子薛炅,曾任卫尉卿,授银青光禄大夫,死后赠秦州刺史,谥曰“献”。炅子薛彦,据薛坦墓志,官为太子舍人,赠绵州刺史;但在薛兼训残志中,赠职虽同,但任职却是“中郎”。因薛兼训墓志为名家鲍防㉟所撰,可信度更高,故当以中郎为是。中郎为武职,据《旧唐书.职官志》:“亲府、勋一府……五府,每府中郎一人、中郎将一人,皆四品下。”薛彦有二子。一子薛泰,事迹散见于《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是活动于玄宗时期的一位边镇名将。开元年间,曾任安东都护,天宝间,又为“两蕃使”,即“新罗、渤海两番使”,主持对新罗、渤海国的外事工作,授冠军大将军。后任户部尚书,封五原郡公(或郡王,墓志残缺,不详,封郡公可能性较大)。另一子薛庆,曾任太子家令,授朝散大夫,封汾阴县开国侯。
薛泰第四子薛兼训,以门荫入仕,追随李光弼参加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为唐肃宗、代宗两朝名将。曾参与太原保卫战、相州之役以及收复东京、怀州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功勋卓著,历任卫尉卿、鸿胪卿、殿中监兼御史中丞,授充观察使,赐爵范阳
郡开国公。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参与追剿史朝义的最后战争,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平息。广德二年(764),转任浙江东道观察使、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在吕洞宾祖父吕渭墓志中,还有薛兼训在广德初年以兵部尚书之职领兵平定浙东山越叛乱 的记载。据《旧唐书.代宗纪》,代宗宝应元年(762)八月,台州人袁晁起义,连陷浙东数县,次年被“河南副元帅李光弼”平息。但《旧唐书》又说,此时担任河南副元帅一职的是薛兼训。据此笔者认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时任河南副帅的薛兼训又 临危受命,以兵部尚书之职率兵赴越,平定了袁晁起义。战争结束,便顺理成章地担任了战乱当地的长官即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薛兼训任职浙东期间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令未婚军人娶北方“织妇”,大力发展当地的丝织业,“由是越俗大化,竞添花样,绫纱妙称江左矣”。他发展生产的举措,深受百姓拥戴,因母丧,解职丁忧, 百姓“老幼号哭于道”。还朝后,加授左散骑常侍,封蓟国公。不久,又加授高平郡王,薛兼训坚辞不受,徙韩国公㊱。约大历五年(770)又以检校工部尚书之职出任太原 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使,卒于任上。由于薛兼训的事略在两《唐书》及其他史传资料中多只见片言只语,其兄弟行的事略更不可知。但据鲍防的诗作《送薛补阙入朝》,我们可以推知诗中的薛补阙当为薛兼训之弟。又据《全唐文》,此“薛补阙”应该是时任左补阙之职的薛兼适。薛兼适曾任万年县丞,并由此职转任左补阙,但后事未详。㊲
薛庆次子薛坦(729—776),字应,门荫入仕,唐肃宗至德年间入河西节度使幕府,“伐叛有功”,历任凉州司马,左冲中郎将、赤水军副使。受陇右节度使高昇推荐,升任左金吾将军、节度副使、武州刺史。抗击吐蕃有功,拜金紫光禄大夫、卫尉 卿、上柱国。大历年间,受“公之仲兄领河东道韩公”即薛兼训推荐,出任蔚州刺史、横野军钱监等使,大历十一年(776)卒于任上,时年48岁。
薛裕三子。一子薛敬仁,唐高祖朝任渝州刺史,《资治通鉴》有“渝州(今重庆市)人张大智反,渝州刺史薛敬仁弃城走”的记载,贞观年间又任阆州刺史;一子薛敬德,果州刺史;一子薛敬伦,职事不详。
薛敬德生薛崇本。薛崇本生薛待聘,任右千牛通事舍人。薛
待聘生两子,一子薛莹,据《乾道临安志.牧守》,曾任杭州刺史,考证有关资料,任职时间当在开元三年(715)前后。后又担任邢州刺史、严州刺史,宋代《严州图经》有载:“开元七年四月十六日自邢州刺史拜(严州刺史)。”薛莹有诗名,擅五律、五绝,有《洞庭集》一卷传世。现《全唐诗》存其诗11首。《直斋书录题解》说薛莹“集中多蜀诗”,但从所存11首诗作来看,虽多为南方题材的作品,却皆非“蜀诗”,由此可知薛莹的诗作已经故散殆尽。另一广薛麟㊳,职任北都司法参军,授朝散大夫。荐莹子薛铫,任忠州刺史。薛麟子薛谔,朝散大夫、行右监门卫长史。薛谔三子,长子薛良道,事略不传;次子薛良臣,有战功,授翊麾副尉置同正员,骑都尉,信祟佛教,死后薛钧为作塔铭;一子薛良史,任杞王傅㊴。善书法,以工正字知名,传世作品有《再从兄钧所撰唐都骑尉良佐塔铭》。薛良史与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崔峒交厚,崔峒曾为作《送薛应史往越州谒从叔》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