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敬伦子薛瑰,任丹州刺史。
薛淹子薛廉,任代州刺史。
(2)薛慎及薛济后裔(薛道旻、薛元贞、薛光宗、薛鸿、薛溪侯、薛范、薛文度、 薛元俭、薛僅等)
薛慎、薛济及薛慎子薛愔,事略并见前文。
薛愔生薛道旻,初唐时历任汾阴令、礼部员外郎,贝州別驾,舒、吴二王府咨议, 濮、滑、安、梁四州司马,授朝散大夫“子薛元贞(629—669),唐高宗时入仕,曾任雍州参军,官终乾封县尉。元贞生薛光宗,职任太常寺太祝;薛光宗子薛鸿,职未详,早夭,终年32岁,有墓志,一子薛溪侯,事略不详。㊶
据薛济裔孙薛僅《善政碑》出传世情况是:七世祖薛辩、六
世祖薛谨,曾祖薛范、祖薛文度、父薛元俭、再传至薛僅。如此
类推,则五世祖为薛瑚,四世祖为薛和, 薛和传薛范。这一记载与诸史显然不符。因为诸家正史的记载都是薛瑚传薛和,薛和传薛济。那么薛济与薛范是否是一人而异名呢,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薛济曾在537年与薛善接应西魏军队入据河东,应该已经成年,因此不可能在618年之后的唐朝再任硖州刺史。唯一能够解释清楚的是,《新唐书》漏记了薛范,而薛僅《善政碑》漏记了薛济。按照这一推理,则共传世次序是:薛辩——薛谨——薛瑚——薛和——薛济——薛范——薛文度——薛元俭——薛谨。唯有如此,其家世传承方能不悖常理。薛济子薛范,隋朝时任河东郡州都,入唐,任硖州刺史;孙薛文度,官至曹州刺史;曾孙薛元俭,历任溧阳、鄞二县令,光州司马;玄孙为薛僅,薛僅(《新唐书》记为薛瑾),字冲用,起家授洪洞尉,历任河西节度使书记、江阳丞,江阳、江都、海陵三县令,政绩卓著。后参加“才髙未达沉迹下僚”类科挙号试,获进士功名,入拜左拾遗。开元二十年(732), 又出任屯留令。次年,屯御大灾,薛僅大力赈 救,生全者以百万计。在职7年,辞官归隐,屯留父老为作《屯留令薛僅善政碑》。
4.薛逸后世(薛纲、薛昭、薛昉、薛岑、薛福、薛岑女某、薛玉、薛毅、薛君绣等)
薛逸生薛昶、薛安,并见前传。
据《新唐书》,薛昶以卜的传世新况是:子高平公薛纲,薛纲生泽州刺史薛昭, 薛昭生淮阴侯薛昉,薛昉生夏州都督薛岑,薛岑生安州刺史薛福,薛福孙辈有等薛玉等。以上数代都是一脉单传,不蔓不枝,可参与的资料也极有限。但关于薛昉两种资料的发现,却极大丰富了这一家世发内容。一是唐代徐坚《初学记》提到,薛昉在隋朝时曾有《巣王座韵得余诗》㊸一首;二是岑仲勉先生在《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一书中引用了《临涣尉左中学弥陀龛铭》的一段材料:“夫人薛氏,河东汾阴人也,皇朝度支郎中昉之孙,冬官(即工部)员外郎(岑?)㊹之女也。”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薛昉唐初曾任度史郎中,薛岑曾任工部员外郎。其二,薛昉活动于隋唐之交,担任度支郎中应该在唐高祖武徳交间;薛纲封爵及薛昭担任泽州刺史似应更在隋代或其之前。其三薛福孙辈薛玉,《新唐书》未记其任职,但据《唐刺史考》,开元中,有名薛玉者担任过荆州都督、秘书监兼右卫率等职。该书作者郁贤皓先生虽然认为应该就是薛福之孙薛玉。但又考虑到薛玉生活的年代可能会晚于唐玄宗时,故存疑待考。而薛昉既然活动于隋唐之交,那么从薛昉至其玄孙薛玉,中间将跨度太、高、武后、中、睿五朝近百年时间,则薛玉在玄宗朝任职绝无问题。
又据《薛君绣墓志》,薛逸另一子薛安生子薛毅,岁初初历任南和令,江、洪二州长史,隋灭陈,接替隋炀帝杨广出任洪南总管。薛毅子薛君绣,追从李渊起兵,历任泰州录事参军、汾阴主簿,常平、绵水、彭城三县令,授正议大夫,加上轻车都尉。薛 泌卒贞贞观十七年(643),后嗣情况语焉不详。
5.薛芳世系
(1)薛芳及薛德祖、薛德备后世(薛蕃、薛敏恭、薛玄立、薛处道、薛徳祖、薛德充、薛德备、薛徳闻、薛怀操、薛玄嘉、薛植等)㊺
薛芳生薛膺(见前文)、薛蕃。
薛膺曾孙薛敏恭,唐高宗龙朔年间任正议大夫、司宰少卿(《新唐书》作司宰卿);玄孙薛玄立,任左羽林将军。
薛蕃生薛处道。据其曾孙薛重明慕志,在隋代曾任户部员外郎,赐爵乐平县侯。薛处道四子,分别为薛德祖、薛徳充㊻、薛徳备、薛徳闻。其中薛徳充官终相州刺史, 封卢奴侯。薛德闻曾任洛水令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