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连环杀手的心理分析
一项分析四十五名性侵连环杀手的新研究发现,他们的心理并非只有傲慢和支配感,更多时候被脆弱、自卑和敌意推动。这种交织的两面性,比大众印象复杂得多。
在大众印象里,性侵连环杀手往往是冷酷、算计精密、沉迷权力的人。可一项发表于《警察与犯罪心理学杂志》的新研究提醒我们,这类罪犯的内心世界远比“狂妄自大”更混乱。研究者分析了四十五名性侵连环杀手的警方口供和访谈记录,发现他们身上常见的并不是单一的傲慢,而是傲慢和脆弱并存的怪异组合。
犯罪心理学过去喜欢用“类型”来解释连环杀人,比如权力型、性动机型或“执行使命型”。这些分类能帮助警方判断现场情况,但往往把人的心理切得太碎,忽略了动机背后的多层结构。近年的心理学研究逐渐改用“人格维度”来理解人,把特质放在连续谱上,而不是贴标签。其中最重要的维度之一,就是自恋特质。
自恋在日常语境里常被理解为自我膨胀,可在心理学里,自恋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夸大型自恋”,表现为支配、攻击、强烈的优越感。另一种是“脆弱型自恋”,则藏着不安全感、敏感和退缩。以往研究连环杀手时,关注的几乎全是前者,后者常被忽视。
新研究由Evangelia Ioannidi团队完成。她说自己在硕士阶段分析五名连环杀手后,越来越觉得“自恋只是被说得太粗糙了”。她和导师Astrid Schuetz讨论后,决定重新审视这个标签。他们想回答的问题很直接:这些人真的是一群只会自我膨胀的恶魔,还是在暴力背后,同样藏着深层的脆弱和敌意?
为此,研究者使用了Radford FGCU连环杀手数据库,筛选出一九六零年至二零二一年在美国作案、动机明确为性侵的男性连环杀手,共四十五人。资料包括警方口供、审讯记录以及FBI访谈,通过信息公开法向多个警局和联邦机构申请获得。
团队采用定性内容分析方法,按照两个模型进行编码,即“自恋仰慕与竞争模型”和“脆弱隔离与敌意模型”。这两个模型把自恋拆成四个维度。第一是夸大仰慕,表现为自我推销、想变得特殊。第二是夸大竞争,也就是贬低别人、追求压制他人。第三是脆弱隔离,通过退缩来保护脆弱自尊。第四是脆弱敌意,表现为偏执、攻击性和“世界欠我”的感觉。
两名独立分析师逐段阅读四十五人的口供,标记与四个维度相关的语句,重点关注他们对童年、成长经历和最初两起谋杀动机的描述。
结果让研究者自己都意外。脆弱自恋在样本中出现的比例略高于夸大自恋。脆弱特质出现在百分之八十九的口供里,夸大特质出现在百分之八十七的口供里。最常见的是脆弱敌意,高达百分之八十四。Ioannidi说,过去连环杀手常被描绘成极度夸大的形象,可现在看到脆弱敌意反而更普遍,这说明他们的暴力里有大量“受伤反应”,是对被忽视、被轻视的长期怨恨。
第二常见的是夸大仰慕,出现率百分之七十六,也就是“我很特别,你们都应该看见我”。夸大竞争也很常见,比例百分之七十一。这类人把社交当成必须赢的对抗。脆弱隔离则相对少一些,但也出现在百分之五十八的样本里。
研究的关键发现之一,是这些特质往往混在一起出现,而不是单独存在。比如夸大竞争常和脆弱敌意联动。那些强调“必须压过别人”的人,也很容易表现出被迫害感。百分之六十二的样本同时具备这两个维度。这意味着他们一边要赢,一边又高度敏感,稍被否定就会爆发敌意。
夸大仰慕和夸大竞争也常常同时出现,比例约为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说,他们既想被崇拜,也会在得不到仰慕时转向贬低他人,用另一种方式维持自尊。
这些结果共同描绘出一个比影视剧复杂得多的心理图景。这类罪犯并不仅仅被“权力感”驱动,他们的暴力常常带着极私人的情绪。Ioannidi说,理解这种复杂性不是为了替罪犯开脱,而是提醒公众,连环杀手并非只能用“疯子”“暴君”这种单薄的标签解释。
研究团队也指出,这些发现对犯罪画像可能有帮助。比如拥有高脆弱敌意的嫌疑人可能不适应直接对抗,在审讯时更容易对“被误解”的感觉作出反应。而这能让调查更有效。
不过研究者也强调,自恋特质在普通人中也相当常见,并不等于危险。绝大多数拥有这些特质的人不会变成暴力犯罪者。这项研究讨论的是“已经是极端罪犯的人身上自恋如何表现”,而不是“如何预测犯罪”。
当然,这项研究也有不少限制。样本四十五个虽比个案研究多,但仍偏小。资料来自档案记录,缺少临床深度。同时研究只包含美国男性罪犯,无法推广到女性或其他文化背景。研究者也缺乏受害者的完整信息,无法分析受害者特征是否影响罪犯的自恋表达方式。
未来研究需要扩大样本,并纳入更多人格维度,比如心理变态、施虐倾向和早期创伤。了解这些人格维度如何随时间变化,也可能帮助设计更有效的干预工具。
Ioannidi说,她希望这项研究能让人格科学和法医调查之间有更多交流。用更现代的理论描述罪犯,比沿用陈旧标签更准确,也更能帮助公众理解暴力行为的真实心理基础。这能把讨论从猎奇化的叙事里拉出来,转向更扎实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