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死亡率下降奇迹:心脏病不再致命
美国50年来心脏病死亡率大幅下降,靠的不只是药,更是全民行动。
就在上个月我47岁生日的前一天,我搭地铁去了曼哈顿上东区,做了一项叫做冠状动脉钙化扫描的检查。
这项扫描通常只在中年之后才被建议进行。它通过特殊的CT技术检查心脏和动脉内是否存在钙化沉积。不同于骨头,冠状动脉里出现钙,代表有斑块正在堆积。这些斑块由胆固醇、脂肪等“好东西”组成,钙化评分越高,斑块越多,心脏病乃至心梗的风险也越高。
检查结束几个小时后,我手机响了一声。我的钙化评分是7,表示动脉内有少量钙化斑块,也就是说,我的心血管风险虽低,但并不为零。换个说法,根据某个风险计算器,我在未来10年内经历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是2.1%。
2.1%听上去不算高,甚至不如你从一副扑克牌里抽到黑桃A的概率。但当这个数字关系到心梗这种致命事件时,2.1%对我来说就等于翻倍的恐惧。所以我也加入了数千万美国人的行列,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用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坏胆固醇”。
虽然我没想过用这种方式来纪念自己的生日,但从扫描的高科技到医生给出的强效药方,我的整个经历恰恰反映出美国在对抗心脏病,特别是心梗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几十年前,心梗几乎等于判死刑。那时,它通常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了心脏的血流,直接引发致命性问题。1963年,美国冠心病死亡率达到顶峰:每十万人中有290人死于这种病。哪怕到了1970年,一个65岁以上的男性如果因心梗住院,他活着出院的几率也只有60%。
这类突发性心源猝死就像车祸或凶杀那样迅猛而突然,一个家庭成员可能毫无预兆地永远离开。心梗曾是最令人生畏的疾病之一。
如今,情况已经截然不同。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一项研究,自1970年到2022年,因心梗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比下降了近90%。同一时期,美国成年人中死于心脏病的比例也从41%降到了24%。现在,一个65岁以上的男性即使因心梗入院,也有90%的机会能平安出院。
粗略计算,这种转变可能在过去50年间挽救了数千万人的生命。那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转折始于1964年,当时美国公共卫生总署发布了一份重磅报告,明确指出吸烟对心脏健康的巨大危害。从那一刻起,反吸烟成为美国公共健康政策的主线之一。
这个运动非常成功。1970年,大约40%的美国人吸烟;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已降至14%,而且还在继续下降。
吸烟率的下降显著降低了心梗的风险。而在1980年代问世并普及的他汀类药物,也像现在我服用的那种,让控制胆固醇变得更容易。这类药物每年在全球可挽救近200万条生命。
即使心梗已经发生,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普及的心肺复苏术和便携式除颤器也大大提高了患者能坚持到医院的几率。而医院内的发展也没有停步——专业的心脏监护病房、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等技术,使得医生更有能力在紧急时刻挽回病人的生命。
虽然我们在降低急性心梗致死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美国每年仍有约70万人死于各种形式的心脏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
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成功的代价”。越来越多的病人在心梗后被成功救回,而美国人的整体寿命也在延长,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将活到晚年,并面对更慢性、更复杂的心脏问题,比如心力衰竭或与肺部相关的心脏病。
虽然吸烟率大幅下降,但现代美国人在其他方面反而更不健康。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以及久坐的生活方式,全都推高了人们患上致命心脏病的风险。
在这里,像Ozempic这样的GLP-1受体激动剂展现出巨大潜力。一项研究显示,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如果连续三年以上使用GLP-1抑制剂,他们因心梗、中风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会降低20%。
当然,他汀类药物已经救了无数人命,但还有数千万美国人本可以从中受益,尤其是女性、少数族裔,以及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群。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像我做的这种钙化扫描,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美国人接受过。2017年,全国只有约150万人做了这项检查,而指南显示,超过3000万人本应接受。
就像癌症防治一样,提前发现、主动防范永远是最有效的策略。过去50年中,心梗致死率下降了90%,这是人类医学和公共健康的奇迹。但更理想的情况,是让我们中的更多人永远都别走到心梗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