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AI研究员薪资飙升至2.5亿美元,堪比NBA巨星
AI研究员如NBA球星般受追捧,Meta开出2.5亿美元天价合同抢人,年轻天才在科技巨头间掀起激烈人才战。
在硅谷,人工智能(AI)的热潮正掀起一场空前的人才争夺战,年轻的研究员们仿佛NBA巨星,拿着天价合同在科技巨头间游走。24岁的Matt Deitke就是其中一员。这位刚从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项目退学的年轻人,曾在西雅图的Allen人工智能研究所主导开发Molmo,一款能处理图像、声音和文本的AI聊天机器人。这样的技术正是Meta梦寐以求的,Mark Zuckerberg亲自出马,试图将他招入Meta致力于“超级智能”的研究团队。
最初,Meta为Deitke开出了四年1.25亿美元的股票和现金组合报价,堪称慷慨。然而,Deitke更看好自己新创立的初创公司Vercept。这家仅有10人、专注开发能自主执行网络任务的AI代理的公司,已从前谷歌CEO Eric Schmidt等投资者手中融得1650万美元。面对Deitke的拒绝,Zuckerberg并未放弃。他亲自与Deitke会面,随后Meta将报价翻倍至四年2.5亿美元,其中首年可能高达1亿美元。如此惊人的薪资跳跃让Deitke犹豫不决,他向同行求教,最终在朋友的建议下接受了这一天价合同。
这场AI人才争夺战与NBA球星转会市场的疯狂如出一辙。研究员们像Steph Curry或LeBron James一样,借助“非正式经纪人”和朋友圈战略性地谈判,争取最高薪资。与NBA不同的是,Meta、OpenAI、谷歌等科技巨头没有薪资上限。相比之下,Curry与金州勇士的四年合同仅2.15亿美元,远低于Deitke的报价。这种无上限的竞争让AI人才市场更加狂热。
社交媒体上,AI人才的流动已成为热门话题。TBPN,一家类似ESPN的科技商业流媒体平台,用类似体育交易的炫酷图像报道招聘动态。例如,近期一则帖子称:“重磅!微软在过去六个月从谷歌DeepMind挖走超20名员工。”TBPN的主持人Jordi Hays感叹,AI招聘的关注度正像大学朋友迷恋体育明星和联赛那样,吸引了无数目光。
早在2012年,多伦多大学的几位学者因发表突破性AI系统论文而被谷歌以4400万美元“买下”,点燃了科技行业的人才竞赛。到2014年,微软研究负责人Peter Lee将顶级深度学习专家的薪资比作NFL四分卫新秀,年薪约百万美元。如今,自OpenAI于2022年发布ChatGPT后,AI热潮席卷全球,研究员的议价能力进一步飙升。原因在于,AI系统的开发有别于传统软件,需处理海量数据并依赖巨大算力,只有少数顶级实验室能提供这样的资源。
Meta的策略尤为激进。Zuckerberg不仅亲自出马,还拥有一份神秘的“名单”,列出AI领域的顶尖人才。这些人通常拥有AI相关博士学位、在顶级实验室工作并贡献过重大突破。一些研究员在Slack和Discord上组建聊天群,分享报价细节,互相出谋划策,甚至在加入新公司后立刻拉拢朋友加入,凸显AI圈的紧密联系。
然而,高薪并非唯一诱惑。Meta还向研究员承诺分配3万个图形处理单元(GPU),这些强大的芯片是AI计算的核心,极为稀缺。对于一家市值逼近2万亿美元的公司,即便投入数十亿美元招揽人才,只要能提升0.5%的营收,就物有所值。正如Hays所说:“如果我是Zuck,愿意花800亿美元在资本支出上,再多投50亿打造顶级团队,答案显而易见。”
并非所有招募都一帆风顺。一些研究员拒绝了Meta,部分原因是Zuckerberg的AI愿景不够清晰。相比之下,OpenAI等公司则调整薪资结构,试图留住人才。OpenAI首席研究官Mark Chen在近期会议上表示,他们会尽量挽留被挖角的员工,但不会盲目匹配Meta的天价报价,因为“在这里工作,你得相信OpenAI的未来潜力”。
这场人才战让像Deitke这样的新星得以书写自己的传奇。他加入Meta后,Vercept的CEO在社交媒体上戏称:“期待明年在Matt的私人岛上相聚。”这不仅是对天价合同的调侃,也折射出AI人才市场的狂热与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