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成为最痛苦的一代,中年危机退居二线
最新研究显示,年轻人比中年人更不快乐,全球趋势凸显“青春抑郁”。
几十年来,大量调查不断重复着一个结论:人生的低谷往往出现在中年。年轻人和老年人普遍表现出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而正值壮年的群体却陷入低落。这种现象被称为“幸福的U形曲线”或“绝望的驼峰”。不同国家的高峰期各不相同:在瑞士,最低谷出现在35岁;在乌克兰,人们要到60多岁才陷入最深的沮丧。但无论差异如何,曲线始终如影随形。
然而,这一长期的曲线似乎正在扭曲。8月27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如今,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反而成为所有年龄段中最痛苦的群体。研究者之一Alex Bryson形象地说:“曲线已经从一个小山峰变成了一条滑雪坡。”
最初的迹象来自美国的“行为风险因素监测系统”。研究团队计算了各个年龄段人群在过去一个月中,每天都自评心理状况不佳的比例。2009年至2018年之间,依旧是熟悉的驼峰:中年最痛苦。但在2019年至2024年,这一模式改变了。中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快乐水平基本保持稳定,而年轻人却愈发陷入绝望。
英国的情况也如出一辙。研究者利用英国住户纵向调查和年度人口调查的数据发现,2016年后,40岁以下人群的焦虑与痛苦显著攀升,到2019至2021年间,原本的驼峰曲线彻底消失。在更广泛的调查中,类似的迹象也出现在英语国家之外。研究团队分析了“全球心智计划”的数据,发现非洲、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中东44个国家中,凡是数据足够的样本,都呈现出同一趋势:年轻人普遍自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
当然,也不能排除驼峰未来依旧会出现。因为这项研究只是一个横截面,即在某个时间点上比较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状况。如今痛苦的二十多岁人群,可能依旧会在中年时进一步下滑。Bryson提醒说:“如果年轻人起点就这么糟,中年时也许会更糟糕。”
纵向研究——也就是持续追踪同一群体随时间变化的调查——能够揭示这种长远趋势,但数量极少。而现有的少数结果大多仍显示中年最为低落,这或许意味着Z世代的前景并不轻松,他们可能在未来更加悲观。
按代际数据拆分,美国的“行为风险因素监测系统”也印证了这一点。《经济学人》的分析显示,每一代人在步入中年后都变得更加不快乐。X世代和千禧一代比“婴儿潮”更早陷入中年困境,而Z世代则以比以往任何一代更痛苦的姿态开始成年生活。整体趋势意味着,老年群体反而显得比年轻人更乐观。
至于年轻人为何如此沮丧,目前还没有统一答案。一个可能的线索来自劳动力市场。今年7月,David Blanchflower与Bryson的另一项研究指出,美国年轻工人的痛苦上升最为剧烈,尤其是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中。过去,拥有一份工作似乎能缓冲心理压力,但这种保护效应在年轻人中正在减弱,或许与工作满意度下降有关。
不过,这一解释在全球并不普遍。另一篇今年6月发表的论文显示,在一些南欧国家,2015年以来年轻人的生活满意度反而上升,主要得益于青年失业率的下降。
还有一个常被提及的元凶是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自2010年代初以来,它们的普及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增加几乎同步。有一些研究支持两者存在因果关系,但最严格的长期跟踪调查却没有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恶化之间有直接而强的联系。
当然,未来依旧可能逆转。今年早些时候,《经济学人》的分析发现,美国年轻人的心理健康有了些许改善,或许意味着他们正在重新找回青春的轻快。如果真是如此,中年人可能又会重新登上“最痛苦年龄段”的宝座——但至少,那时他们能回忆起一些更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