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认为人类平均寿命难以达到百岁
一项由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参与的最新研究发现,高收入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取得的寿命延长成果,如今已显著放缓。研究指出,1939年以后出生的世代,平均寿命几乎不可能达到100岁。
这项研究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研究团队利用人类死亡率数据库的数据,并结合六种不同的死亡率预测方法,对23个高收入、低死亡率国家的寿命变化进行分析。
Pifarré i Arolas指出:“20世纪前半叶那种前所未有的寿命大幅延长,未来恐怕难以重现。除非出现重大突破,显著延长人类寿命,否则即使成年人的生存率提升速度翻倍,寿命增长也不可能再复制早期那样的快节奏。”
在1900年至1938年间,每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几乎能延长5个半月。比如,1900年出生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平均寿命大约62岁,而仅仅38年后出生的人,平均寿命就跃升到80岁。
然而,对于1939年至2000年间出生的人群来说,寿命的提升速度明显减缓,每一代平均仅增加2.5至3.5个月,这取决于预测方法的不同。死亡率预测依赖统计模型,基于既往和当下的死亡数据推测未来寿命的趋势。通过这些模型,研究团队得出结论:即便是1980年出生的一代,也难以在平均水平上活到100岁。
通讯作者Andrade解释道:“这种下降主要源于早期长寿飞跃来自婴幼儿生存率的巨大改善,而这一因素如今已不再发挥作用。”
在20世纪初期,医学的快速进步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显著降低了婴儿死亡率,这也是寿命迅速延长的关键原因。然而如今,婴幼儿和儿童死亡率已降至极低水平,未来即便老年群体的死亡率有所改善,也难以支撑过去那种寿命飞跃的速度。
当然,死亡率预测从不可能完全确定,未来依然可能因突发的疫情、新的医疗突破或社会变革而被改写。但这项研究仍为各国政府提供了重要启示,帮助它们规划医疗体系、养老金制度和社会政策。
尽管这是一项针对整体人口的研究,但它同样与个人息息相关。寿命预期会影响人们的储蓄习惯、退休时间以及长期规划。如果寿命延长的步伐真的像研究所显示的那样放缓,那么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必须重新校准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