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已突破九大行星安全线中的七条
科学家警告,人类已突破九大行星安全线中的七条,海洋酸化威胁生态平衡,地球进入危险境地。
海洋的酸化程度已经超过了维持稳定生态系统的阈值。德国波茨坦气候研究所(PIK)最新的报告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公布,结论令人震惊:九条“行星安全界限”中,如今已有七条被突破。
“行星安全界限”这一概念最早由三十余位科学家在2009年提出。当时,他们警告人类至少跨越了三条界限。而此后十余年间,监测数据不断更新,趋势却始终指向恶化。最新的结果表明,连“海洋酸化”这一曾被认为尚可控制的领域,也失守了。
研究人员解释说,海洋正以惊人的速度酸化,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也让人类进入一个更加危险的局面。而这一切的根源,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人类在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时释放的过量CO₂,大约三成被海洋吸收。短期内,这延缓了大气变暖,但代价却是改变了海洋的化学平衡。
相比去年公布的数据,酸化程度的进一步上升,一方面是因为现实情况恶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观测手段的改进和计算方式的修正。但结果同样沉重:我们正走向深渊。
除了海洋酸化,已经被突破的六条界限还包括:气候变化(大气中的CO₂水平)、生物圈完整性(物种灭绝与资源过度掠夺)、土地使用(如大规模砍伐森林)、淡水循环(干旱与洪涝的扩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氮磷肥料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以及“新实体”的引入(塑料和工业化学品等污染物)。
仅有两条界限目前尚未越过:大气中的气溶胶水平(空气污染)和平流层臭氧层浓度。但科学家们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
在衡量海洋酸度时,研究人员使用的关键指标是“文石”这种矿物。它是珊瑚和许多海洋生物构建外壳和骨骼的基础。当海洋酸度上升,文石便加速溶解。科学家设定的界限是维持在工业化前水平的80%以上,但如今的海洋已跌破这条线。
事实上,自工业革命以来,海洋表层pH值下降了约0.1,看似微小,却意味着酸度增加了三到四成。这样的变化足以威胁珊瑚、贝类以及浮游生物等依赖碳酸钙生存的物种。如果这些基础物种崩塌,整个海洋食物链都会被撕裂。
这份报告在纽约的联合国大会期间以线上形式发布。面对提问,PIK所长Johan Rockström直言,美国拒绝承认气候危机是对科学的背叛。他甚至点名Donald Trump,称其没有任何可信的科学支持,“即便在所谓的怀疑派朋友中,也得不到真正的学术认同”。
哥伦比亚前总统Juan Manuel Santos也在会上发声:“我们需要各国政府倾听科学。”而爱尔兰前总统Mary Robinson则提出一个设想:“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份国家预算、每一份安全战略、每一项贸易协定,都要首先回答一个问题:这是否能让我们留在行星安全界限之内?那才是人类真正需要的转变。”
人类或许忘记了一个事实:地球表面七成被海洋覆盖,而海洋储存了地球97%的水分。它们是蓝色星球的基石,而如今正在发出前所未有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