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博视界丨天道酬勤,宁静致远-我校2024年度优博论文获得者-于倩茹
2024年首都医科大学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耳鼻咽喉科学
博士研究生-于倩茹
论文
题目
BDNF修复噪声诱导耳蜗带状突触损害的新机制研究及局部递送缓释给药应用
专业
耳鼻咽喉科学
导师
柳柯 教授
培养单位
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读博感言
在这段求学过程中,我深知,医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更要具备不断探索、严谨求证的科学精神。每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都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和思考。虽然有过疲惫和迷茫,但每当想起医学对人类生命的意义,我便充满了动力。博士期间,参与发表耳聋及耳科重大疾病相关论文1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30余分;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北京市科委-教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横向课题1项,清华大学合作课题2项。
主要研究内容
防治噪声诱导耳蜗带状突触损害是当前听觉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本研究第一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对多种体内外小鼠模型进行免疫组学、细胞组学及分子生物学多维度检测分析,阐明BDNF-TRKB-CB1R跨突触信号轴修复噪声诱导耳蜗带状突触损害的新机制,为防治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药物研发提供新的分子、细胞和结构靶点。第二部分内容主要采用单次、微创、可控的注射方法,将负载BDNF-PLGA纳米缓释微球的温敏水凝胶递送至中耳腔,并通过定时缓释作用治疗噪声暴露后小鼠听力损失和耳蜗突触损害的研究工作。
主要创新点
1.该研究首次阐明了BDNF-TRKB-CB1R信号通路修复噪声诱导带状突触损伤的生物学过程,为药物有效干预噪声性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靶点。
2.该研究设计的中耳递送给药体系包括温敏水凝胶、纳米缓释微球和药物(BDNF)三个部分,这些要素与鼓室注射操作相结合,共同组成了一种理想的中耳局部给药系统,该系统在本研究中展现了高效、可控、微创以及单次操作等诸多优良特性。因此有望应用于未来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并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前景。
代表性研究成果
导师指导感言
科研的道路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正是那些无数次的尝试、失败与反思,成就了最终的成功。我希望该生能够永远保持对科学的好奇与热爱,继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能够在未来的临床及学术旅程中,勇敢面对每一个挑战。
关注更多精彩
首都医科大学
研究生教育
微信号:
cmu-grad-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