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很厉害的老师都有一个超能力——给学生输送情绪价。
朋友你来啦,戳上方蓝色字关注一棵朱顶红,一起成长
讲台上流传着一个秘密:最优秀的教师往往不是板书最工整的,也不是解题最迅速的,而是那些能让教室角落的眼睛也亮起来的“情绪魔法师”。
他们像手持隐形画笔的艺术家,在学生心灵画布上涂抹着三种底色——被理解的安心、被期待的勇气,以及被珍视的自尊。
美国教育学家帕克·帕尔默曾说:“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完整。”
而我要说,真正动人的教育,发生在教师把这种完整转化为情绪价值的时刻。
那些看似微小的互动里,藏着改变生命轨迹的星辰之力。
01 期待:种下“你能行”的心理暗示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用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形成心理暗示,最终使期待成为现实。
这种“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我的课堂上有了鲜活注脚。
五年级的转学生小林总把数学作业藏在抽屉最底层,直到某天我在他涂鸦本上发现精细的足球战术图。
我当着全班举起他的涂鸦,夸赞道:“能把空间布局画得这么精准,你的几何天赋正在睡懒觉呢!”
第二天,他的作业本破天荒地出现在讲台上——尽管三道题错了两道,但空白处画着解题思路的思维导图。
此后我发展出一套“期待信号”系统:
用“数学家的小习惯”替代“你要改正”(如:“数学家都会把已知条件圈出来”)。
在作业批改中埋藏彩蛋(如:“这个解法让我想起笛卡尔少年时代的手稿”)。
设置“潜力值进度条”,把进步可视化。
毕业时,小林送我的告别礼物是一张满分卷和纸条:“谢谢您假装看不见我糟糕的数学,却一直看得见我。”
02 幽默:笑声是最好的认知润滑剂
北京师范大学一项研究表明,教师每节课制造3-5次笑声,学生知识留存率提升40%。
而最高明的教育幽默,往往诞生于突发状况中。
记得讲解《范进中举》时,后排突然传来响亮的鼾声。
我忽然用课文中“噫!好了!我中了!”的腔调大喊:“噫!好了!他睡了!”
在全班哄笑中,惊醒的小王红着脸要道歉,我却递过课本:“请你范进本进,给大家示范下‘喜极而昏’的表演派演技?”
这种“化窘境为教育资源”的智慧需要:
错位联想:把失误与当下教学内容巧妙挂钩。
自我解嘲:教师率先调侃自己(如:“刚才老师的普通话让播音员听了都想退休”)。
安全界限:确保幽默不损伤任何学生自尊。
毕业五年后,那个曾打瞌睡的男孩在婚礼致辞中说:“永远记得语文老师教会我们——用笑声化解尴尬,是比学历更重要的能力。”
03 仪式:给时间镀上意义的金边
为了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和全面发展,每次获得学校奖状的同学,我都会让他们穿上校服,手里拿着奖状和奖品,在学校最有标志性的雕塑前面集体合影,并把这张合影作为班级电脑屏幕的屏保,让他们闪闪发光的样子在同学们每一次抬头凝视的瞬间都能看到,鼓励和激励所有的同学向这些同学学习。
下一次获得奖励的同学的照片又成为新的屏保。
04 班会:提供积极的能力
最近学区在进行班会课比赛,同事小柔要赛课。
平时大家都很忙,智囊团的老师们都利用午休的时间扯课,而我有时需要值守午餐,担心没有老师在的时候,孩子们的自习和午休会闹成什么样子。
隔十来分钟上去瞧瞧,孩子们还是自觉,但总感觉到处都在“暗流涌动”。
这个周二,学区的复赛在我们学校举行,而我自己的班有幸被参赛的老师抽中,参加了班会课。
班会的主题涉及遵守纪律,团结一致。
上午的班会课上完后,下午我去上四点半课就感觉班上的气氛特别好,总之讲小话的同学极少。
这个周,中午继续为小柔扯课参加班会课的决赛,但我已经不担心孩子们午休的纪律不好了。
讨论结束,我提前两分钟在教室的后门玻璃窗往教室里看,两位班干部在认真负责地巡视,虽然有两个调皮娃娃坐在地上玩着,但教室里是安静无声的。
我想,这就是一节好的班会课带给孩子们积极的力量带来的转变吧。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在分数与奖状的厚度,而在于那些让心灵轻颤的瞬间——当教师的情感投入与学生的心灵需求产生共振,教育便超越了传授,成为永恒的生命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