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常先,官任太子少詹事,授正议大夫。子薛苌,任江陵少尹,授朝散大夫。薛苌后世《新唐书》未载,但据相关墓志资料,可确认者三人。长子薛晤,字正言,“年未弱冠,明经登第”,为科举出身。历为太子典膳丞、晋江尉、上饶尉、谷城县丞、阌乡县尉等地方官员,又授大理评事,官终江西观察推官、宣德郎、监察御史里行,授骁骑尉。一子薛琯,字德璋,唐宪宗朝曾任岭南观察支使试大理评事,卒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一子薛枢,事略不详。薛晤子小字岘奴;薛琯子薛词,小字瑛郎,事略均不详。
又有薛侃侄薛荣先,《新唐书》未记职务。据《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曾任长安尉、万年尉,又任监察御史。新、旧《唐书》分别记录了他在任履职的事例一则,特别是《旧唐书•王鉷传》记载他在万年尉任上搜捕邢縡的情景,语颇生动。
薛裔孙薛悌,《新唐书》仅列其名,未记任职。但据《全唐诗人名汇考》一书记载:“《宝刻丛编》卷十河中府:‘《唐赠文部郎中薛悌碑》,唐国子司业苏预撰…… (《集古录目》)。’”又据《金石录》记载,该碑出于天宝十三载(754)二月。由此可推知,薛悌在唐玄宗年间曾被封赠为文部即吏部郎中。薛悌四子,曰伯连、仲连、幼连、季连。其中薛伯连,曾任昭应县令,后官至河东尹;薛季连,任工部侍郎。薛季连能文,有作品传世。薛幼连虽官名不显,仅为京兆府户曹参军,但他的三个儿子却皆享大名。如长子薛易知,职任慈州刺史;次子薛延,官至凤翔少尹;幼子薛贡,为左司员外郎,据《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又曾为监察御史。
2.薛道实孙薛宝胤世系(薛宝胤、薛续、薛纯、薛绚、薛绘、薛紘、薛缙、薛缣、薛恒、薛懋、薛钧、薛麟、薛弁、薛承规、薛承矩、薛謇、薛凝、薛茂宏、薛謇女、薛羽、薛珏、薛弘庆、薛存庆、薛耽、薛同、薛又、薛顶、薛顶女、薛丹、薛戎、薛拥、薛放、薛鲁鲁、薛沂、薛洽、薛寿弘等)(59)
薛宝胤,历任尚书郎、雍州司马、邠(或作豳)州刺史,《新唐书》记作少府少监。薛宝胤生子九人,皆有名位,此处择其要者七人。
长子薛续,授朝散大夫,任雍州富平县令;薛续子薛恒,授朝
请大夫,任太府寺丞;薛恒子薛懋,职为宣议郎、曹州乘氏县尉。(60)薛懋一子薛钧,擅文学,有《唐故翊麾副尉置同正员
骑都尉薛君塔铭》传世。(61)领由这篇作品的题记可知,薛
钧在天宝年间曾任职右监门卫长上。
次子薛纯,任职秦州都督,善书法,学欧阳询草书,张怀瓘《书断》中评价说 “效欧草,(但)伤于肥饨”。子薛麟,唐睿宗时曾为殿中丞,受命出任陇右道宣劳使,后官至仓部郎中(62)。
第三子薛绚,任好畤令。孙薛弁,曾任水部员外郎,后宫居江州刺史薛弁主要活动的时期当在唐肃宗、代宗两朝,大历二年(767)曾入淮南节度崔圆幕府,时为水部员外郎;约大历四、五年(769—770)任职江州刺。与同时期的诗人如刘氏卿、皇甫冉等多有交游,因排行笫六,时人多称之为“薛六”(63)。
第五子为薛绘,“有隽材,刺二郡金、密、绵,皆以治闻。累绩至银青光禄大夫, 封龙门侯”(64), 又曾为祠部郎中,,有子二,分别为薛承规、薛承矩。兄弟二人都曾与诗人刘长卿交游,刘长卿为作《使还七里瀨上逢薛承规赴江四贬官》、《送蜂承矩秩满北游》等诗篇,承规任职不样,承矩官终大理丞。薛承矩子薛謇(708—775),历任主簿、县尉、监察御史行京兆水运使、侍御史、殿中内史、检校户部员外郎兼御史淮南军司马、驾部郎中、泗州太守加御史中丞等职。官终福建都团练观察使,赠右散 骑常侍。在福建任职时,尊重当地民族习俗,“五州民咸悦”,收到很好的施政效果。子薛凝,开成年间任平卢从事;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有“朝议大夫使持节泉州诸军事守泉州刺史上柱国薛凝”,名列泉州开元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题名,或即此人。薛謇“季子茂宏”,在薛賽死后,“以诸侯礼仪返葬故里蛾眉原”。薛謇长女, 为唐代诗人刘禹锡之妻。
第六子薛紘,曾任仓部郎中、金部郎中、主客郎中,官终蒲州刺史,《新唐书》记作华州刺史。薛紘诸子中知名者有薛羽、薛珏。薛羽在开元、大宝间曾任邠州刺史、新平太守,“安史之乱”初,因弃城不守,于天宝十五年(756)六月被唐肃宗诛杀(65)。据《唐郎考》,薛羽也曾担任主客郎中一职。薛珏(约719—792),字温如,早年因门荫入仕,历任乾陵台令、太子中允兼渭南尉、昭德令、楚州刺史兼营田使等职务。在楚州刺史任上,废除苛政,得罪了权贵,被贬为硖州刺史、陈州刺史。又因任职色,多次受到举荐,升任中散大夫兼御史大夫、汴宋都统行军司马。不久,又任汴州刺史、河南尹,入朝任司农卿。贞元五年(789),拜京兆尹。薛珏性格刚正严明,熟知法理,又以身作则,勤于政事,深受好评。后因事贬为太子宾客,贞元八年(792)死于岭南节度观察使任上,时年七十四,赠工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