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珏一子薛弘庆,曾任河中府少尹,在职时整理兵部尚书李绛(66)的传世药方,作《兵部手集方》。另一子薛存庆,字嗣德,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及第,历任御史、太常寺协律郎、兵部郎中,再升迁为给事中,敢言直谏。出任幽州节度使,病死在任上。“薛存庆子薛耽,字敬交,唐文宗开成五年进士,历为侍御史、中书舍人、东川节度使,唐懿宗咸通元年曾主持贡举考试。(67)据《唐代墓志汇编》,大中年间有“宣武车军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绯鱼十袋”薛眈,为亲家翁、颍州颍上县令李公度撰墓志铭,两人同时、同姓,名字同音异形且十分接近,当为同一人物。
第七子薛缙,唐玄宗开元年间职任华州长史,在任时曾陪侍许国公苏颋等祭祀华山。后官至庐、和二州刺史。(68)
幼子薛缣,薛戎墓志及神道碑皆记其任职河南令,赠给事中;《新唐书》记作金部员外郎,《唐郎考》也有其任任金部员外郎的记载。因河南县为京县,县令秩五品, 金部员外郎秩六品,则其由员外郎外郎迁任河南令为职,故他的最终任职当为河南令。薛缣子薛同,曾任湖州长史,赠刑部尚书。薛同五子并有令名。
关于薛同的五子,《新唐书》记为薛乂、薛丹、薛戎、薛放、薛朗,而四人的职务分别为温州刺史、庐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江四观察使;元稹在薛戎神道碑中说: “乂终郎,丹终宾客,拥终御史,公(薛戈)实刑部府君第某子,今尚书兵部侍郎、集贤殿学士放于公为季弟。”则五人的排序依次似应为薛乂、薛丹、薛拥、薛戎和薛放;与元稹同时的韩愈所作薛戎墓志铭却说,薛氏五兄弟中“达者四人”,薛戎“于伦次为中子”,五兄弟的次序与元稹所次又似不同;《旧唐书》则说“(薛戎)兄弟五人,季弟放最知名”……诸说对兄弟五人的姓名、年岁、职务等记述不一,此处有必要予以辨正。
长子为薛乂,次子为薛丹,名讳、次序都无争议。薛乂(?—819),据《新唐书》记载曾职任温州刺史,同时期的权德舆也曾作《送薛温州》一诗,所以薛乂担任过温州刺史自无可疑。“乂终郎”说的应该是其最后官职,即担任尚书省某部的“郎 中”一职,但未见其他佐证,具体职务已不可详查。而薛乂在历史上之所以知名,实则是因他的一个历史污点:唐宪宗元和年间,勅廷征讨淮西蕃镇吴少诚,以薛乂为粮料使。薛乂工作失职,却将责任推卸给属官张正则。张正则为此受到责罚,以至积 恚而亡;但薛乂却免受处分,因而被时议所讥。值得一提的是,与薛乂发生纠葛的张正则,其子张知实迎娶的恰恰是薛氏之女。据张知实墓志,“夫人河东薛氏,皇蓬州刺史顶之女”。薛顶传世及事略不査,但同时期的薛瑚房就有薛顼出任过蓬州刺史一职,“顶”、"顼”二字字形接近,薛顶也可能为薛顼之误。但据毛阳光先生《〈唐刺史号全编>新补订》推断,薛顶任蓬州刺史当在唐文宗年间(826—840 );而薛顼为薛滔从孙,薛滔第六女薛妃,、即薛顼堂姑在开元十六年(728)就嫁给废太子李瑛,已经成年,则薛顼的生年不应晚于唐玄宗天宝之后,到了唐文宗时至少已有七八十岁高龄,此时再出任刺史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又应该是两人先后担任同一职务。事实真相如何,有待进一步考查。
次子薛丹(?—821 ),《新唐书》记作庐州刺史,元稹以为“终于宾客”。宾客者,即太子宾客之简称也。据《新唐书.百官志四上》之“东宫官”条:“太子宾客 ……正三品”,即薛丹的最终任职可能为太子宾客。元稹的记述是否属实呢?我们 可以参考另一则资料即《河东薛氏殇子(鲁鲁)墓志铭》。墓志载:“鲁鲁,故太子宾客第二男也。” “宾客”卒于长庆元年(821),而薛戎神道碑的铭文中说“前年(819)孟亡,今年(821)仲死”,可知他的哥哥薛丹死于同年,时间上相符。“宾客”死后,“归于偃师之先茔”,鲁鲁“祔于宾客之左廿步”;而薛戎,亦“葬于河南偃师先人之兆次”,埋葬地点一致。几相对证,则鲁鲁为薛丹之子自当无疑,且薛丹官终太子宾客也当无疑。同时,由鲁鲁墓志,我们还可以得知薛丹更多的信息:贞元 十四年(798) “佐徐”,即担任徐州长史;元和三年(808) “刺洋”,即任洋州刺史;长庆元年(821)以太子宾客职“分曹于洛”,同年病故。同时,根据薛戎神道碑的铭文所记“祉延于公,有浙之东,仲氏临汝,季氏南宫”一语,还可断定,约在薛戎担任浙东观察使时(817), “仲氏”即薛丹还曾担任过临汝郡即汝州刺史。但有关资料均不见薛丹曾为庐州刺史的记载,或为误记。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一文中提及父亲柳镇生前的好友中,薛丹的名字也赫然在列,并说薛丹为“同郡人,至尚 书郎”。但薛同之子薛丹活动于柳宗元同时,卒年还在柳宗元之后,不可能与他的父亲为友;职务也不相符,所以两个薛丹应属同乡同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