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动联系NASA,共同避免卫星相撞
中国国家航天局首次主动联系NASA协调卫星避碰,标志着中美在太空交通管理上的历史性突破,也显示中国太空监测能力正快速提升。

近地轨道碎片场的艺术家概念图
在辽阔无垠的太空中,一场“擦肩而过”的危机促成了史无前例的合作。近日,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主动联系NASA,协调一次卫星避碰行动。这是中美航天机构首次就轨道交通管理进行直接沟通,被视为全球太空安全治理的重要里程碑。
NASA空间可持续发展负责人Alvin Drew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国际宇航大会上透露了这件事。他说:“过去,如果我们预测到卫星有碰撞风险,通常会由NASA主动发出通知,告诉中方‘我们可能要撞上你了,请保持轨道,我们来避让。’”
然而,就在前一天,局面出现了转折。Drew带着笑意地说:“昨天我们还小小庆祝了一下。因为这是第一次,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动联系我们,说‘我们发现我们的卫星轨道存在会合风险,建议你们保持轨道,由我们来调整。’这是头一回。”
这看似简单的一次沟通,其实代表着太空管理格局的深刻变化。
随着轨道上卫星数量激增,尤其是美国SpaceX的“星链”计划和中国正在建设的“国网”与“千帆”星座相继部署,低轨空间变得日益拥挤。卫星避碰成为必须精密协调的国际事务,任何误判都可能带来成千上万碎片,形成新的太空垃圾云。
中国此举显示出其空间态势感知能力(Space Situational Awareness)正快速提升。也就是说,中国已经能够实时追踪并判断轨道上可能发生的卫星会合事件,并具备与国际机构沟通协调的能力。
早在2022年,中国发布的航天白皮书中就明确提出,2021至2026年间将强化空间交通管理体系,提升太空环境监测与防碰撞能力。近年来,中国还宣布正在研发“空间碎片清理”技术,希望通过自主手段减少太空垃圾。
不过,这次联络也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中美航天机构之间的接触长期受“沃尔夫修正案”(Wolf Amendment)限制。该美国法案禁止NASA与中国政府或相关实体开展大部分双边合作与交流。换句话说,这次沟通打破了过去十余年的沉默,为未来更高层次的国际协调打开了一扇门。
虽然这次避碰只是一次短暂的通信,但它背后传递的信号意义重大——在数万颗卫星构筑的轨道网络中,没有任何国家能独善其身。合作,正成为太空新秩序的关键。
Alvin Drew最后说:“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太空不是某个国家的领地,它属于全人类。能看到彼此开始沟通、互相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在寒冷寂静的宇宙里,这一次来自地球的问候,也许是太空未来最温暖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