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神秘鸭嘴兽之死
1943年,澳大利亚赠送英国首相丘吉尔一只鸭嘴兽,却在航程中离奇死亡。最新研究揭开真相,颠覆“纳粹潜艇震死”传言,揭示战时外交的曲折故事。
1943年,战火席卷全球,澳大利亚为拉近与英国的关系,决定送给首相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一件前所未有的礼物——一只年轻的鸭嘴兽,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只奇特的卵生哺乳动物,拥有鸭子的喙脚、水獭的身形和海狸的尾巴,早已让世人着迷。丘吉尔,这位酷爱收集珍稀动物的领袖,对鸭嘴兽情有独钟,甚至向澳大利亚外长H.V. Evatt提出想要六只。然而,澳大利亚法律禁止出口这种动物,且从未有一只鸭嘴兽能活着完成如此漫长的旅程。
尽管困难重重,Evatt认为这是争取英国支持的绝佳机会。当时,日本军队步步逼近,澳大利亚感到被宗主国抛弃,急需拉拢盟友。最终,环保主义者David Fleay说服当局只送一只鸭嘴兽。年轻的Winston从墨尔本附近的一条河中被捕获,住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鸭嘴兽馆”,里面有干草铺成的巢穴和澳大利亚溪水。为了这次45天的航程,船上准备了5万条蚯蚓和鸭蛋奶油甜点,还有专人照料它的每项需求。
这只鸭嘴兽穿越太平洋,途经巴拿马运河,驶向大西洋。然而,就在旅程的最后阶段,悲剧发生了。丘吉尔在给Evatt的信中沉痛写道,这只“慷慨赠送”的鸭嘴兽不幸死亡,“让我深感失望”。为了避免外交风波和公众哗然,Winston的死亡被严格保密,甚至它的存在都被掩盖。它的遗体被制成标本,静静地摆放在丘吉尔的办公室里。坊间流传,它死于纳粹潜艇引发的爆炸冲击。Fleay后来写道,这种“神经敏感、能感知微小震动的动物”,显然无法承受战争的剧烈爆炸。
多年后,关于Winston之死的传言开始见诸报端。报纸称,运输船遭遇了德国U型潜艇的攻击,鸭嘴兽在爆炸声中被“震死”。这则故事虽引人入胜,却始终让研究者心存疑虑。Monash大学的博士生Harrison Croft决定追寻真相。他翻阅了堪培拉和伦敦的档案,找到船员记录和Winston看护者的访谈。看护者明确表示,航程中没有爆炸,船上一切平静。
与此同时,悉尼的澳大利亚博物馆也在探究Winston的命运。David Fleay的个人收藏被捐赠至博物馆,工作人员迫切想知道是否藏有答案。博物馆档案管理员Robert Dooley回忆,连电梯里都有学者讨论“Winston是否死于深水炸弹”。在悉尼大学实习生的帮助下,团队将Fleay的记录数字化,找到关键线索。日志显示,Winston的食物配给因蚯蚓腐烂而减少。更重要的是,船只跨越赤道时,记录的水温和空气温度持续高于27°C——如今已知这是鸭嘴兽运输的安全上限。
凭借80年来的科学研究,悉尼大学团队得出结论:Winston很可能是被高温“煮死”的。虽然无法完全排除潜艇冲击的说法,但高温本身足以致命。研究者Ewan Cowan感叹,人们宁愿将责任推给德国人,也不愿承认喂食不足或温度失控的失误。Paul Zaki补充道:“历史取决于谁在讲故事。”
战时的鸭嘴兽外交并未就此止步。1947年,澳大利亚再次尝试,借成功人工繁育鸭嘴兽的机会,向美国布朗克斯动物园赠送了三只鸭嘴兽:Betty、Penelope和Cecil。这次旅程备受关注,三只鸭嘴兽抵达波士顿时引发轰动,甚至有澳大利亚大使亲自喂食“第一条蚯蚓”。然而,Betty很快去世,Penelope和Cecil却成为明星,吸引了大群观众。媒体为它们编织浪漫故事,称Penelope是“挑逗的女性”,与Cecil上演“四天狂恋”。然而,当Penelope开始筑巢,公众期待的小鸭嘴兽却未出现,媒体指责它“假孕”骗取更多食物。
1957年,Penelope从动物园失踪,搜救数周无果,被宣布“可能死亡”。次日,Cecil被媒体称为因“心碎”而死。鸭嘴兽外交的梦想也随之破灭。1958年,布朗克斯动物园再次尝试引进鸭嘴兽,但它们存活不到一年。澳大利亚随后收紧出口禁令,仅在2019年允许两只鸭嘴兽前往圣迭戈动物园。Winston的悲剧故事,不仅揭示了战时外交的曲折,也映照出人类对自然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