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学术造假产业化触目惊心,伪造论文泛滥
学术造假已形成庞大产业,全球网络通过论文工厂、经纪人与期刊勾结,大量伪造论文涌入学术界,威胁科学诚信,亟需行业整顿。
学术造假已悄然演变为一个令人担忧的“产业”。一项由西北大学的元科学家Reese Richardson领衔的深入调查揭示,复杂而隐秘的全球网络正通过论文工厂、出版商和经纪人,系统性地向学术期刊塞入伪造论文。这不仅威胁科学研究的真实性,也让人们对学术体系的信任岌岌可危。
研究团队从分析数千篇论文及其作者、编辑入手,发现论文工厂只是这个庞大网络的一部分。他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报告描绘了一幅令人不安的图景:不良编辑和作者通过勾结,批量炮制质量低劣或彻头彻尾的伪造论文。例如,在开放获取期刊PLOS ONE中,研究者发现33名编辑异常频繁地处理被撤稿或在PubPeer网站上被批评的论文。其中一位编辑处理的79篇论文中,竟有49篇被撤稿,比例之高令人咋舌。这些编辑处理的论文占期刊2024年总量的1.3%,却几乎贡献了三分之一的撤稿量。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编辑与特定作者之间存在高度可疑的关联。他们往往互为彼此论文的编辑,形成一个隐秘的“互助圈”。Reese Richardson推测,这种行为可能是收受贿赂的结果,也可能是编辑与作者间的“私下交易”。类似的现象不仅限于PLOS ONE。Hindawi出版社旗下的10本期刊也因论文工厂活动猖獗而被关闭。Wiley出版社的发言人表示,他们已投入大量资源应对研究诚信问题。
这种造假网络的运作远不止于此。研究团队通过分析PubPeer上标记的2000多篇涉及图像重复的论文,发现这些论文往往集中于特定时间段和少数期刊,暗示背后可能有单一论文工厂或经纪人操盘。柏林自由大学的Anna Abalkina称,这种通过图像重复追踪网络的方法“极具创新性”,为揭露造假提供了新视角。她指出,这些经纪人可能充当论文工厂与期刊之间的“中间人”,将伪造论文批量安置到已被渗透的期刊中。
以印度金奈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协会(ARDA)为例,这家机构公开提供“论文写作”和“期刊发表”服务,宣称能帮助研究者在高影响力期刊数据库中成功发表论文。他们的期刊列表不断更新,剔除因可疑行为被数据库除名的期刊,新增其他目标期刊。Richardson团队发现,ARDA向作者收取250至500美元的发表费用,却明确表示自己并非论文工厂,而是“中介”。这种明目张胆的运作令人震惊,但正如贝鲁特美国大学的信息科学家Lokman Meho所言,这些机构以“编辑服务”为名,游走在法律边缘,丝毫不掩饰其存在。
学术造假的规模还在迅速扩大。研究团队分析了2016至2020年间55个数据库中标记的疑似论文工厂产物,发现可疑论文数量每1.5年翻倍,远超科学文献整体增长速度。尽管伪造论文在总量中占比仍小,但其增速令人担忧。相比之下,撤稿和PubPeer上的标记论文数量分别每3.3年和3.6年翻倍,远跟不上造假的步伐。Abalkina警告,这意味着“欺诈性科学的比例正在上升”,尤其在医学领域,伪造论文可能混入系统性综述和元分析,扭曲对药物和治疗的理解。
学术界的快速扩张为造假提供了温床。莱顿大学的科学学学者Wolfgang Kaltenbrunner指出,在小型学术圈中,伪造论文难以藏身,但在如今规模庞大、匿名性更高的领域,这些论文更容易逃过审查。复旦大学研究中国科研政策的专家Li Tang补充道,学术评价体系的扭曲——如“发表或灭亡”的文化、过分强调论文数量——让一些研究者为提升履历不惜铤而走险。例如,医学住院医师申请者的论文数量近年激增,一些学生甚至声称拥有数十篇论文。Richardson指出,论文工厂正是看准了这一需求,尤其是针对在签证压力下的外国学生。
尽管这些发现并非完全出乎意料,但其震撼力不容忽视。维戈大学的文献计量学家Domingo Docampo称,这项研究提供了“铁证”,证实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猜疑。研究还揭示,出版商Frontiers近期因发现编辑与作者存在未披露的利益冲突,撤回了122篇论文,并指出涉及的35人网络在其他七家出版商的期刊中发表了4000多篇论文,亟需进一步审查。
面对这一危机,专家们呼吁出版商、资助机构和学术机构采取行动。Richardson团队希望他们的研究能敲响警钟,促使行业正视问题。Kaltenbrunner坦言,学术界在应对这一问题上“远远落后”,而Docampo警告,如果不严惩造假行为,这一产业将继续野蛮生长,侵蚀科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