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试图启动 “核能复兴 “计划
美国力推核能复兴,却困于高成本与监管争议。
五月,Donald Trump签署了四项行政令,旨在加快核反应堆的建设和核能技术的发展。这些命令削减繁琐程序,放宽审批,甚至重新塑造美国核管机构——核管理委员会(NRC)的角色。白宫宣称,这是一场“核能复兴”,目的是让美国摆脱对外国能源的依赖。
但动机并不止于能源独立。经过数十年因安全隐忧和高昂成本而走向衰退后,核能如今被重新视为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在选择。核裂变释放能量,却不排放温室气体,这让支持者充满期待。
政府计划到2050年将核能产量提升四倍,目标是实现400吉瓦发电。为此,爱达荷国家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正在研发更高效的燃料;企业也投入巨资,研发全新反应堆设计。例如,总部位于宾夕法尼亚的Westinghouse计划建设十座大型反应堆。
然而,通往“复兴”的道路依旧崎岖。核能设施建造过于昂贵,周期又漫长。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Allison Macfarlane直言,这是行业的老问题。
专家们也对新一代反应堆持不同态度。有人认为小型反应堆或许能突破局限,但也有人警告核能正陷入“炒作泡沫”,不切实际的期待反而可能带来失望。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Edwin Lyman批评政府削弱监管,把责任推给NRC,“这种思路本身就是错误的”。
真正的问题,是成本。麻省理工学院的Koroush Shirvan指出,即便是技术成熟的反应堆,经济性仍然不足,难以和天然气等能源竞争。若缺乏补贴,新型反应堆几乎不可能在2035年前投入商业运行。
核能复兴的呼声,让人似曾相识。2005年前后,人们也曾寄望核能能应对气候变化和化石燃料短缺。但2011年日本福岛事故彻底浇灭了热情。如今,全球核能发电占比从2001年的17%跌至2024年的9%。在美国,近30年来仅有两座新反应堆投运。
这一轮复兴更像是“第二次尝试”,却面临更强的阻力。密歇根大学的Todd Allen指出,与上一次不同,这次的推动力更多来自私营企业。Bill Gates联合创办的TerraPower便是其中之一。数十家公司正探索大型反应堆和新型设计,试图突破困局。
支持者希望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和微型反应堆能带来更安全、更低成本、更灵活的能源方案。研究显示,模块化或许能将建设周期缩短六成。国际能源署的预测称,到2043年,SMR市场可能达到2950亿美元。北美首座商业SMR正在加拿大建设,预计2030年投运。
然而,现实远不如愿。研究发现SMR可能产生更多泄漏与废料,成本压力同样沉重。美国唯一获NRC批准设计的NuScale公司在2023年就因成本过高被迫关停。燃料供应也是问题,小型反应堆需要更高浓度的铀,而美国缺乏现成来源。
尽管如此,一些企业仍在加速前进。Kairos Power已在田纳西州开建SMR示范工厂,计划2027年投运。其CEO Mike Laufer宣称,他们的进度已领先行业多数对手。
乐观者如爱达荷实验室的Jess Gehin,相信美国终能实现大规模部署。他说:“每过一个月,都有超出预期的新进展。”
但现实是,Trump政府虽高调颁布行政令,却并未拨出新资金,反而计划削减能源部预算,包括核能研究经费。Columbia大学的Matt Bowen质疑:“资金和人手都在减少,如何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
Trump把核能停滞归咎于NRC,要求其重组,加快审批。MIT的Charles Forsberg承认流程确实过慢,但Edwin Lyman警告,这些命令实质上削弱了NRC的独立性,威胁其保障安全的职责。
未来数十年将见分晓。核能能否真正安全、经济地为去碳化贡献力量,依旧未知。支持者信心满满,怀疑者依旧悲观。Shirvan说:“如果要预测美国核能的未来,我不得不承认,我更倾向于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