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让人长寿:从创伤到进化的人生哲学
心理学家Andrew Markell认为,长久的生命力并非来自“复原”,而是来自“欲望”——那股让人持续成长、不断重塑自我的力量。
创伤专家Andrew Markell教人如何在混乱中找到清晰。他质疑“韧性”这一现代社会的信仰,提出一个颠覆性的观点:真正让人活得长久的,不是抵抗创伤的能力,而是内在的欲望。
几个月前,我在俄勒冈州的森林公园与他第一次见面。那天我们边徒步边讨论人类社会如何在压力下分裂。几周后,我又在他家门前流着汗,练习他擅长的意拳——一种训练神经系统在高压下保持平衡的武术。
Andrew像是哲学家与战士的结合体。他教特种兵、投资者、CEO如何在动荡中保持心智清明。他的理论常常颠覆常识,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对“韧性”的重新定义。
“我们把‘复原力’当作一种美德,”他对我说,“我们被教导要反弹、回归常态、熬过风暴。但韧性的字面意思,是一个系统在受到干扰后回到原点。”
他顿了顿,眼神锐利:“这对橡皮筋或许没问题,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并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变成前所未有的样子。最持久的系统——无论是生物、社会还是经济——不会回归,它们会进化。韧性是静态的,是一种平衡;进化是动态的,它来自不和谐、来自崩塌、来自逼迫我们诞生全新存在结构的断裂。”
他的话像是在对现代心理学的温和反叛。我们习惯追求“恢复如初”,但也许生命更需要的是“渴望成为”。
几个月后,我又与作家Angus Fletcher谈到了想象力的奇异力量。最近他发表了一篇令人惊艳的文章,将《李尔王》与Steve Jobs的思维方式联系起来。
Angus认为,Jobs年轻时读《李尔王》的经历,塑造了他“Think Different”的创新哲学。李尔王的疯狂启发了他去放大“奇异”而非追求“完美”,去打破现实,而不是修补常规。
他写道:“当我们问Jobs为何共鸣于李尔王,传记作者Isaacson实际上在用逻辑阅读莎士比亚——把人物当作‘可共情的类型’。但当我们脱离课堂再读《李尔王》,我们感受到的不是逻辑,而是原始的创造力。”
文学与科技的桥梁,或许正是想象力本身:那种敢于偏离轨道的精神。
在《The Art of Quality》的一篇文章中,John Candeto谈到“幂律”如何揭示品质的秘密。他早年意识到,现实世界有其结构性的纹理——从星系到细胞,从城市到公司,美与真理都遵循着某种比例法则。
他写道:“这些幂律像信号,像引导我们走向真正影响力的灯塔。”
另一篇来自Tom Morgan的文章则探讨“我们正在变成什么”。他引用Tim Freke与Dr. Michael Levin的理论,认为思想世界的演化可能比我们以为的更重要。人类不只是经济动物,而是能集体孕育“转化性真理”的存在。
Morgan写道:“理解抽象不是分心,而是我们存在的更高层级。我们需要重新认真看待‘能量’这件事。”
从Andrew Markell的欲望哲学,到Jobs的创造性疯狂,再到幂律与能量的隐秘结构,这些思想共同指向一个结论:生命的长久与意义,不在于回到原状,而在于不安于现状。
渴望让我们成为别的东西,正因如此,我们才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