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警示:马拉松跑者患癌比例惊人
研究发现,长期高强度耐力运动可能增加结肠癌前病变风险,提醒跑者关注肠道健康,及时筛查。
运动一直被视为健康的基石,大量研究证明,它不仅能降低癌症风险,还能帮助患者在治疗后防止复发。
然而,一项最新发现却抛出令人意外的问题:当训练量极大时,运动是否也可能带来隐性的危险?
在2025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来自Inova Schar癌症研究所的团队报告称,不少马拉松和超级马拉松选手在肠道中被发现存在癌前病变。
在接受检查的100名35至50岁运动员中,15%出现了可发展为肠癌的进展型腺瘤,41%至少有一个腺瘤。
虽然这项研究规模不大,尚未经过同行评议,但结果之强烈足以引起全球关注。专家们提醒,人们需要谨慎解读这些数据,同时也要思考运动员应注意的健康信号。
表面上,这似乎与常识相悖。几十年的证据一再强调,规律运动能降低癌症风险,尤其是结直肠癌,并改善确诊后的康复效果。
但这项研究并未推翻既有科学,而是提示:一小部分年轻、训练量极高的耐力运动员,可能因为长期肠道压力,增加了发生癌前病变的几率。
近年来,年轻人结直肠癌的病例被称为“新流行病”,其急剧上升的原因仍未被完全解释。
研究团队特别排除了遗传疾病或既往肠病患者,专注于原本低风险的跑者。结果却发现,他们体检中出现的高级病变数量远高于同龄普通人群,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专家呼吁进一步调查。
科学家推测,长时间剧烈训练可能导致肠道暂时缺血。长跑者熟悉的“跑者结肠炎”——长跑后出现腹痛甚至出血,或许正是线索。反复的缺氧、炎症和修复循环,可能促使易感人群出现腺瘤。
不过,这项研究并未直接测量血流、氧气或炎症指标,也没有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如脱水方式、消炎药使用、饮食习惯或极低体脂水平。
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并没有证明马拉松或超级马拉松会直接导致肠癌。事实上,大多数年轻肠癌患者并非长跑选手。它也没有说明中等强度运动是否存在类似风险。
比较参照的数据来自人群总体研究,而不是严格匹配的对照组。这让结果更像是一个警示信号,而不是结论性的答案。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仍带来切实启示。对长跑者而言,若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的腹痛或缺铁性贫血,就不该仅仅归咎于“跑步的正常反应”。
在长跑社区,肠道不适常被习惯化和忽视,但医生提醒,这些症状应当作为医学信号处理。研究负责人甚至提出,年轻跑者若在长跑后出现出血,应考虑进行肠镜检查,因为这能在癌症发生前清除病变。
这比一般成年人从45岁开始筛查的指南更为谨慎,但也体现了“因人而异、症状驱动”的理念。
这项研究还强调了一个重要区别:运动作为保健与运动作为极限挑战并不相同。对预防癌症和整体健康来说,最有力的证据支持的是规律的中等至较高强度运动,而非反复挑战极限的超耐力项目。
近年来的研究不断强调,规律运动能改善癌症治疗后的长期效果,运动依旧是最廉价、最有力的预防工具。这项长跑研究并未动摇这一事实,只是提醒人们:当运动走向极端时,可能需要额外的警惕。
如果未来有更大规模的研究证实这种联系,筛查建议或许会调整,高训练量运动员可能需要更早开始肠镜检查。同时,教练和运动员也可调整训练、营养和恢复方式,更注重肠道保护。
医学界甚至可能建立新规程,帮助运动医生和消化科医生在面对跑者便血时,明确区分“常见”与“危险”的边界。
目前,最合理的态度不是恐慌,而是平衡。跑步仍然是许多人生命意义和健康的来源,这项研究并不是叫人放弃运动,而是提醒:倾听身体信号,尤其是便血等红旗症状,把它当作医学问题,而非单纯运动副作用。
这项研究真正的价值,也许在于文化层面。它让跑者和医生有了提出问题的理由,不再轻易忽视那些潜在的危险病灶。毕竟,及时发现并清除病变,才是预防癌症最直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