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个常见助眠建议可能让失眠更严重
我们都知道,一夜好眠能让人精神焕发。科学也证明,高质量的睡眠不仅能保护心血管、增强免疫力,还能维护大脑健康与情绪稳定。
正因如此,许多人热衷于改善睡眠,“睡眠卫生”逐渐成为流行方法。所谓睡眠卫生,指的是保持规律作息、睡前远离电子产品、减少咖啡因摄入等习惯。对普通人来说,这些建议无疑有益,但对于饱受失眠困扰的人,它们却可能适得其反。
作为睡眠治疗师,我常见到一些出于好意的做法,反而让患者的失眠更难摆脱。以下五种常见的助眠建议,可能会无意中加重失眠。
首先是“多待在床上”。当睡意迟迟不来,人们往往选择早早上床或赖床补觉。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你在床上清醒的时间越久,大脑就越把床与焦躁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睡眠挂钩。相反,限制卧床时间,保持固定起床时刻,哪怕晚些入睡,也能增强身体的睡眠驱动力,帮助恢复床与睡眠之间的联系。
其次是“严格远离屏幕”。人们常被告诫不要在睡前看手机,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但失眠患者常常是在辗转反侧时拿起手机,而不是因为刷手机才睡不着。黑暗中毫无事可做,反而容易引发焦虑和过度思考,从而加剧失眠。与其彻底禁屏,不如选择有策略地使用。播放一段轻柔的播客,或者看一部安静的纪录片,反而能转移注意力,让人慢慢放松。
第三是“彻底戒咖啡因”。咖啡因通过阻断腺苷来提神,但个体代谢差异很大。有些人早晨的一杯咖啡,反而能帮助驱散困倦、保持活力,从而维持规律的作息节奏。当然,如果你对咖啡因敏感,避免在下午和晚上摄入更为合适,但并非人人都必须完全戒掉。关键在于了解自己的身体反应。
第四是“过度追求优化睡眠”。全球睡眠产业的规模已超过四千亿英镑,从可穿戴设备到各种床垫、助眠喷雾,应有尽有。然而,过度在意睡眠质量,反而可能引发所谓“矫枉失眠”——一种因过分关注睡眠而产生的焦虑。睡眠和消化、血压一样,是自动调节的生理功能。健康习惯固然重要,但强迫自己“必须睡好”,只会让入睡更困难。学会放松,反而是最好的策略。
第五是“要求每天睡眠时间一致”。理想状态下,固定作息有益健康,但现实中,睡眠本就动态变化,受压力、健康状况、年龄、环境甚至育儿责任等影响。例如婴儿需要频繁喂养,成人的睡眠模式会自然随之调整。指望每天都睡得一样好,只会增加不必要的焦虑。承认波动的存在,本身就是健康的一部分。
多年实践让我认识到,所谓“睡眠特权”——即有条件好好睡觉的人,往往忽视了失眠者的困境。对他们说“放松点,闭上眼就好”,就像对饮食障碍患者说“吃健康点就行”,过于简单粗暴。更具伤害性的,是让失眠者相信睡不好完全是他们的错。
其实,失眠并非无解。除了传统的睡眠卫生,还有循证有效的治疗方法。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目前公认的黄金标准心理干预。与此同时,新型药物也在应用,比如奥雷克辛受体拮抗剂(如suvorexant、lemborexant、daridorexant),它们通过阻断促进清醒的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更快入睡并维持睡眠。
失眠很常见,也完全可以治疗。记住,它不是你的错。